小瞧了自己。
……
杨宗纬与大胡子一般高大,也是满脸的络腮胡,只是他的右脸上有一道深深的刀疤,那是十年前他与魏军在亭山交战时留下的。
亭山之战,梁国十万将士挫败北魏五十万大军,全是得益于候高与杨宗纬的里应外合。
北魏孝帝继位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触动了贵族士大夫侯氏家族的利益。
加之北魏政权对当朝宰相侯景丰的排挤,导致拥有良田阡陌的侯氏家族日渐没落,侯景丰在家中暴病身亡。
说是暴病身亡,其实是被孝文帝赐死在家中的。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侯氏家族害怕受到株连,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了,逃的逃、散的散,仅十天时间,侯氏望族的十万余人已所剩无几了。
侯景丰之孙侯高空有一身气力,却是个市井无赖,三十五岁那年,他与绿林好汉打家劫舍,积攒了很多不义之财。
经过买官卖官,他阴差阳错地当上了中州刺史,由于朝中无人,他受尽了士大夫的冷眼,中州刺史的位置也多次不保,经过金银钱财的疏通打理,才勉强保住了官位。
其实他能够保住官位,不光是钱财的问题,中州乃是北魏最不起眼的偏远小镇,从不被历朝历代的皇帝看重。
侯高在朝中可有可无,地位十分尴尬,他怎能不怀念爷爷侯景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日子?
于是他将家族的颓势,全都归咎于孝文帝身上,对北魏日渐离心,萌生了投靠南梁的想法。
侯高利用两国间互通商贸之便,与南梁秘密交涉,待时机成熟,他串通亭山刺史杨宗纬发动了“中州之变”。
所谓“中州之变”,就是中州的百姓想回归南梁的统治,闹着要迁回长江以南,休养生息发展农耕。
“中州之变”很快波及长江北岸,大量的移民和难民汇集于亭山。
南梁把他们安置在了长江南岸的各个村落,分给他们肥沃的土地,与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形成对峙,越来越多的移民和难民外逃,已撼动到了北魏的统治,震惊了朝廷。
侯高假意进言,将中州之变的始作俑者推给了南梁。
朝廷采纳了侯高的建议,派大军屯驻中州,对南岸的亭山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双方死伤无数,战役悲壮惨烈。
为了争夺亭山,两军来回厮杀了几十回合。
每次大战前夕,侯高飞鸽传书,把北魏大军的排兵布阵均告知了杨宗纬。
杨宗纬扬长避短,借鉴了田忌赛马的做法,极大地挫败了北魏大军的锐气,且屡试不爽,已打得北魏大军溃不成军。
北魏统军宇文弘月是一根筋,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虽然输掉了战争,但却从不肯输掉气势,加之北魏大军全是北方人,在南方水土不服,突发疾病死去的也不在少数。
战事持续了两个月之久,梁国损兵五万,北魏大军则折损四十余万,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了战争。
长江南岸尸横遍野、寸草不生,饿坏了战马,却养肥了乌鸦,更是苦了两国的黎民百姓。
此战之后,北魏再也无力对抗南梁,两国形成了长达十余年的对峙。
就在北魏大军全面溃败之时,宇文弘月发现了端倪,把副手候高打入了死牢。
为营救候高,杨宗纬单枪匹马孤军深入魏军营帐,乱刀之下,杨宗纬连斩十将,硬生生地把候高给救了出来。
眼见梁国大军前来救驾,军心涣散的北魏大军逃都来不及,哪敢贸然追来。
回到营帐时,杨宗纬才发现,自己脸上早已血肉模糊,一块皮肉在乱战之中已被削了去,里边露出了两排牙齿。
萧达叔护将心切,传最好的太医将其伤口缝合。
待伤口痊愈时,脸上便留下了这道长长的疤痕,整张嘴被这道疤痕给扯歪了。
此战大获全胜,侯高与杨宗纬两人功不可没。
萧达叔问候高想要什么封赏时?
候高却说,一切金银美色均身外之物,原本自封为宇宙大将军,但宇宙二字太过于狂妄自大,就讨要个三界大将军的名号吧,此生誓死追随萧帝,平定内乱,以安天下。
耳根子软的萧达叔听了侯高的话,自然是欣喜允诺了,并亲自提笔写了诏书,封了候高为“三界大将军”。
当问到杨宗纬想要什么封赏时?
杨宗纬却说,不需要任何封赏,只求追随侯将军平定内乱、共御外敌。
不知此二人是英雄相惜,还是臭味相投,总之他们一见如故,随后便是生死相随。
世事难料,哪知道铁杆杨宗纬后来却被陈启泰的手下给策反了,此事说来话长,留到“欲火三界”时再详谈。
……
杨宗纬领兵打仗是个狠角色,刀枪棍术他样样精通,他的父亲杨忠义乃鲜卑族一员猛将,一生戎马生涯,大半的时间是在马背上过日子。
在骑射方面,杨宗纬更是超越了他的父亲,十里开外箭无虚发。
由于他嘴下无情,歪着嘴骂人时,如射箭般快当,军中对他有看法的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歪嘴射”。
烈日之下,杨宗纬已将战甲脱去,歪着嘴吧嗒吧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