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大臣。
在这一年多的朝廷动荡里,张居正的表现出色,为朝廷、地方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难得俗人二字,权力、钱财、美人,凡有所送,张居正总会欣然纳之。
张府之内,至今还放着李成梁请张居正鉴定真假的那副宋徽宗的鹰画。
一句“辛苦”,当的!
张居正顿时红了眼睛,跪伏于地,泣不成声。
“按照惯例,柱国大臣回乡守制,皇帝必须再三挽留,依我们君臣,就不必如此了吧?”朱厚熜问道。
柱国大臣离朝,不论是回乡守制,还是乞骨还乡,皇帝和臣子都要演一演君贤臣明这一套,朱厚熜觉得厌了。
张居正自是同意,道:“天炎人热,臣要赶进送葬回乡,多谢圣上体贴。”
现在张府的灵堂,都在用大量的藏冰散着热,不然早就难闻难耐了,君臣间的拉扯,自然越少越好。
“去吧!”
“谢圣上隆恩!”
……
十里之亭。
海瑞、颜鲸、潘恩、朱衡和一干朝中正直之臣送张居正还乡。
张居正一一谢过后,颜鲸等人先行离开,独留海瑞当面。
望着张居正面色苍白,如患大病的模样,海瑞自是知道这不是天热所致,想要出声安慰,但话到嘴边,又不知该从哪说起。
真应了口欲言而嗫嚅,足欲行而趔趄。
张居正佯装释然一笑,率先开口道:“汝贤,你不必安慰我,我……想得开的。”
老父之死。
让他成了满朝的笑话,攻讦无数。
但海瑞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也出乎了他的意料,没有发声,更没有上疏,才使得他没有完全享受严嵩、徐阶的待遇。
两人政见多有不同,矛盾也有不少,但人啊,总是在落难时才能看清他人的真心。
张居正对海瑞是感激的,但说就此引以为知己、挚友,是决然做不到的。
本就不是一种人。
“今后元辅打算怎么办?”海瑞问道。
这称呼其实不贴切了。
张居正失位,次相高拱顺理成章登位,得偿所愿,成为梦寐以求的内阁首辅大臣。
但高拱也没有那么高兴,空缺的内阁次辅大臣之位,由胡宗宪补上。
可让高拱难受的是,本该由元辅掌控的人事大权吏部尚书之位,却被胡宗宪拿走了。
高拱仍然兼领财政大权的户部事,如此一来,高拱除了位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外,权力并没有增加太多。
人向来是不喜欢从自身找原因的,高拱不由得猜疑是不是张居正在入宫觐见时对圣上说了什么。
可是,没有求证想法的来源,圣上不敢问,张居正不想问,猜疑一旦形成,却怎么也消之不去。
于是乎,高拱对“张门”展开了疯狂的报复,那些之前没有参劾张居正的官员,职位纷纷发生调动,将要调离京城。
而从前被张居正调走的“高门”官员,将要从地方升入京城。
攻守易势。
但令许多人没想到,包括张居正没想到的是,高拱遵守了不在朝中大清洗“张门”的约定,没对整个“张门”进行彻底清算。
这便是胡宗宪兼领吏部尚书之位,同意高拱这些调动的真正原因。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内阁一朝官。
高拱遵守约定的行径,在诸多政斗为第一要务的官员眼中,固然有些幼稚,但的的确确避免了朝廷动荡。
“张门”破败,“高门”新生,朝廷平稳进入“高拱内阁”时代。
可以预见,三年后,张居正守制毕,高拱绝对不会让张居正轻易返回朝廷,返回内阁。
张居正在乡中对权力表现得越渴望,越难回归,现在的高拱,想对一位“平头百姓”下黑手,是很容易的。
“退居泉林,浪迹天下,泛舟随水而去,舞鹤于升平之世。”张居正面无表情答道。
甘心、不甘心,只有张居正知道。
海瑞却当真了,道:“元辅,您是读过很多书的,这天下的道理,恐怕没有您不懂的。
自古以来,辅佐帝业至终的,有几人?”
张居正想了想,摇了摇头。
从古至今,凡是承平盛世,就没有哪一位阁老、宰辅能从一而终的。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前前后后任用丞相十三人,仅两人平安落地。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更是任用了二十二名宰相,这虽有三省六部制,多宰相共朝廷的原因,但也证明君臣难能相终。
本朝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二年,倒是只用了四位宰相,但那是因宰相制直接废除,且四位功勋之臣无一人善终。
没有人能随帝业而终。
海瑞诚恳道:“元辅,有些颇有才能的人,只知进而不知退,终致陷君于不义,今您超然退身,情出自愿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全身、全名、全节,该知足了。”
嘉靖朝的首辅大臣。
杨廷和、夏言、严嵩,退场都非常不体面,纵观大明朝二百年,君臣争斗几乎摆在明面上的,仅有嘉靖一朝。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