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善,事毕果。”
朱允炆:“幸不辱圣命。”
短短几句话,似乎耗尽了朱允炆的全部力气,
不知为何,明明面对朱元璋时都能保持镇定,自如交谈,
在北镇抚司衙门中能够稳坐钓鱼台,发号施令,
更别提对手下的那些锦衣卫们,没有过任何好脸色,
但看到朱标温柔眼神的那瞬间,朱允炆心里泛起来不知从何而起的酸涩,有些僵硬生涩的脸庞软了下来,只想在父亲的怀里待得久一点,
外面也许要面临洪武帝的圣威,他也有害怕自己做不好这件事的担忧,
更多的也许,是这一夜心弦绷得太紧,太紧没有丝毫的放松,
但在东宫之中,朱标身上,只有无尽的温暖,关切和包容。
朱标温柔地抚摸着他的脑袋:“好儿,休息两日。”
“嗯,这几日待在家里,温习经史。”
朱允炆长舒一口气,调整好了表情,转头对方孝孺说道,
“这几日......方孝孺,你陪我读司马迁的《史记》,另要司马贞的《索隐》与张守节的《正义》。”
方孝孺当然是唯一一个没有走的,当即便叩首道:“臣.....今夜,马上便将书本备齐。”
朱标抚慰儿子的心绪之后,鼓励交代了两句安心学习的话语,便在太监的陪伴下离开了大本堂,
朱允炆本来也有太监做伴,婢女侍奉,
但因为他不喜欢,所以侍奉的太监和婢女只能待在自己的卧室周围活动,
他自顾自地坐在往日最习惯的书桌旁,看着找书的方孝孺背影,心底里默默叹气,
他看了山东的粮食储备,如果没有虚报的话,洪武十九年赈灾是绰绰有余的,
甚至直到洪武二十一年,都不会有任何问题,
但这件事直到山东省的主官被撤职,一应官员尽数落马之后,锦衣卫才查出来......
也就是说,一开始呈报的信息,就是错的。
这里面的问题,很大,
重点问题中的重点,就是信息决策,
如果朱元璋这样的皇帝一开始得到的都是错误的信息,那么还有多少汇聚到中央的信息是正确的呢?
但如果给了地方足够大的自主权,以现在的状况,他们欺上瞒下之风只会更盛.....
杀人,更是解决不了问题,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原始驱动力只有利益。
只有像来复这样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会有所精神追求,
但像来复那样的人,寥寥无几。
方孝孺看着朱允炆疲惫不堪的样子,不由得有些心疼,
往日意气风发,咄咄逼人的太孙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朱允炆紧皱着眉头,双目失去了焦距,恍然间有些失神,
在这样集权深重,盘根错节的封建社会,
政治即是经济,即是军事,即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换言之,朱元璋,就是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朱允炆想着,伏案闭眼,呼吸逐渐轻柔,
方孝孺凑过去看,太孙竟然累得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