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即权力,
锦衣卫不仅职权特殊,
因此最终的决断权,是交由了皇帝,
方孝孺认真地点了点头:“因为呈报上级处理政事具有滞后性,所以大部分事务实际上是交由县衙决断,这是古来皆有之传统,有何不妥?何以被称之为病根?”
方孝孺认真地说道:“上下俱为一体,政令若不通达,则上受蔽。”
“自然是下属做大而上司失察,甚至可能导致国库受损。”
方孝孺沉默片刻,终于答道:“只要是隐瞒信息,皆是有利可图,因此以下瞒上,没有有利无利的说法。”
朱允炆目光炯炯,
整个大明朝的信息过于复杂,呈报核查所要花费的人力过多,大多以当年申报为准。
由此皇爷爷的权力并不在皇爷爷的手中,而在这些地方大员的手中。”
方孝孺瞪大了眼睛,旋即似乎有所明悟地点头:“所以,洪武圣皇发现了这一病根,今岁开始力推鱼鳞图册,严格勘察田地大小,四至,土质和户主及姓名,由是,核对时便有迹可循,有效避免了在其中的谎报情况。”
拍洪武帝马屁,算上你一位!
其实朱允炆没有说透,
农业经济发达的封建社会中,
一年到头,大明的土地税收占据了朝廷税收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基础,
国库有钱,百姓有钱,国家才能安稳发展,
除了土地和土地上的资源,
这其中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处理,朱元璋都有所考量,并且给出了对策,
方孝孺逐渐沉浸地思考了进去,
将复杂信息系统化处理,周期性迭代,有核实基础,责任落实到人,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那第二个病根呢?”
“太孙,识字之人太少,算什么病根?圣亦有别,总是有人愚钝些。”
“太孙,你的意思是,人人识字,才能理解圣人言,更好地懂得圣人的要求,去遵照圣人的要求行事?
他背诵着来自《墨子:尚同》之中的话语,显然是在上次被朱允炆问住之后做足了功课,不慌不忙地说道,
方孝孺的这个说法很是务实,
“有人聪明,有人愚笨,勤学之人善学也。”方孝孺不同意朱允炆的观点,“生于牛棚里的苦孩儿,第一次认字便能写出,生于商贾之家的玉孩儿,诵读千遍也念不出一篇。”
有些人认字,天生就是能认字的,
这也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朴素认知。
“当然是会的,二八十六,若不会,容易给人骗了......”
“自然是能学会的,但有的小孩.......”
“?”
“能。”朱允炆没等他说完,每句话都直接打断,方孝孺的表情不免有些委屈了:“太孙,你不让我说话,且一个人说就是了。”
金陵城中,大部分孩童会唱童谣,会认得简单的数字,甚至会认自己的名字,
“首善之地与其他地方不同,自古以来便是如此,有何不妥?”
“太孙你上次说过,希望天下有许多像金陵一般的城池,但首善之地只此一处,怎么可能天下城市都与金陵城一般?”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太孙,你竟然有此宏愿?”
朱允炆夹带私货,不忘给朱元璋带高帽子,
但他知道,这番话一定是朱允炆自己所思所想,
“指挥使大人。”
他瞥了眼方孝孺,伏身在朱允炆耳边低声细语,
许三的表达很明确:
也就是说整个金陵城中,有且只有来复一个和尚可能与白莲教有染,
但问题是,
其中多是沙弥,但也不乏有威望的高僧,
他们之中的人,可能有一些小问题,甚至有一些赃款,但罪不至死.....
许三脸色微变,嘴唇煽动都快了几分......
朱允炆反应过来了,
但这么做毕竟是朱允炆这个指挥使的命令,
朱允炆额头开始冒汗了,连忙说道:“且带我去。”
但以锦衣卫栽赃构陷的能力,一个都没查出来,
朱允炆边走边对许三小声说道。
“证明他们清白的证据?”
“那就麻烦了,这帮人不要起命来也是不要命的,更何况占理的时候.....”
方孝孺看着两人的背影,喃喃自语:“还有解决办法没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