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逼格上的压制
前日里,伍青锋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让冯云山陷入了良久的思考。
冯云山这个人,心智无疑极其坚毅。
因此,他暂时婉拒了伍青锋送他到大洋彼岸养伤的建议。
当初洪某人、冯云山和洪仁轩三人,从广东开始传播教义。
但广东相对开埠较早,经济条件较好,而且民智民风开化,根本没人吃他们这一套。
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三人无奈,只能前往民风彪悍,但格外穷苦的广西传教。
冯云山叫上了两个族人同往,一共五人准备从广东出发。
结果,还没上路,洪仁轩就被老父母抓住,一顿好揍,打得满头是包,不得不放弃一同上路的打算。
剩下冯云山四人上路。
结果走到半道,冯云山的族人吃不得这个苦,还没走到广西就半路返回。
剩下冯云山和洪某人。
然后,这两人就碰上了劫道的土匪,并不富裕的盘缠,竟然被洗劫一空。
当时两人还没有造反的打算,就将此事报到官府。
某位知府见这两个读书人可怜,资助了他们一串铜钱。
就靠着这一串铜钱,两人好不容易来到广西。
到了这个时候,两人已经光了所有盘缠,蓬头垢面、衣不蔽体。
这幅样子去传教,说自己是天父次子,你说会有谁信?
所有人只会把这两个“叫子”当成脑子有大病的癫子!
坚持了一段时间,冯某人这个“天父次子”,也彻底熬不下去了。
不顾冯云山的反对,洪某人独自返回广东,当年一段老婆娃儿热炕头的私塾先生,并且跟着一位名叫罗孝泉的传教士,进修《圣经》。
最后,只留下冯云山独自在广西传教。
就是在这种山穷水尽的条件下,冯云山以极其坚毅的心志,独自坚持了下来。并且靠着锲而不舍、金石为开的精神,慢慢打开了局面,在广西紫荆山中,发展出了数千教徒。
冯云山的口条极佳、极其能忽悠。
当初,因为聚众闹事,被当地知县以“聚众谋反”的罪名,给抓了起来。
在教众集资,贿赂了知县之后,冯云山才被放了出来,但也派出两个衙役,押解他返回广东县。
但就在押解回乡的路上,在冯云山连番忽悠和洗脑下,这两个衙役不仅放了他,而且自愿跟着冯云山,跑进了紫荆山,加入了拜上帝会!
……
就是这样一个心志坚毅、能言善辩之人,却被伍青锋一番话,驳斥得哑口无言。
不是伍青锋比冯云山更能忽悠,而是两人的眼界和知识结构,完全就不在一个级别!
按照后世的话说,就是伍青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完全碾压了冯云山!
跟在阿祖的麾下,亚洲、美洲、欧洲……伍青锋几乎算是周游了全世界,真正认清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无论是东方这一套,还是西方那一套,伍青锋都是颇有研究,相当熟悉。
在阿祖麾下这三年,伍青锋研究过医学、干过实业、当过州政府高官,前不久还带着舰队,强势压服了日本幕府。
现在的伍青锋,无论是眼界、认知,还是自身的能力,都早已脱胎换骨,不是当初那个跟着伯驾·帕克,远赴美洲,为家族生存觅一条出路的稚嫩商贾子弟。
而冯云山,无论自身天赋和能力如何惊人,但终究只是一个连秀才都没考上的穷书生,成天窝在深山老林里面,和一群烧炭工、穷矿工打交道,见识和认知水平,怎么可能和伍青锋相提并论?
就算学了一点西学,那也仅仅是从《圣经》中学到了一点点皮毛和糟粕!
甚至,这点点皮毛和糟粕,都不知道是几手货。
那一本启发了冯云山和洪某人灵感的《劝世良言》,作者梁发,也仅仅是书店一个刻制雕版的小工,因为给《圣经》刻制雕版,学到了一点基督教的皮毛。
梁发将《圣经》中的西方中世纪思维、近现代殖民主义思想,以及东方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编成了那本用于传教的《劝世良言》。
可以说,那本让冯云山和洪某人奉为至高经典的《劝世良言》,结合了东西方文化中的糟粕,没有半点营养,垃圾中的垃圾。
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这一番谈话之后,冯云山只觉得,自己曾经奉为圭臬、愿意为之奉献一切的信仰体系,在迅速的崩塌和瓦解!
……
两日后,伍青锋闲来无事,又来找冯云山继续聊。
伍青锋继续道:“南王,不得不说,你和洪某人的胆子,还真是大!”
“此话怎讲?”冯云山从信仰迅速崩塌的沮丧情绪中,勉强挣脱出来,反问道。
伍青锋脸上带着微笑:“我跟着我家老板,在大半年前,亲自前往了罗马教廷,拜会过那位西方的教皇冕下!”
“什么……?!”冯云山极为震惊:“你们……竟然亲眼见过西方的教皇?”
“是的,那位教皇,呵呵……也只是一位肥胖的老头子罢了!”伍青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