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1章 谋而后动(2 / 6)

便膨胀了两倍有余。

一方面是应对集团自上而下的人事变革工作,扩充产能,应对人员考核调整。

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新京一厂职工培养计划的补充。

按照钢城轧钢厂现有的职工招用规划,不可能承担得起这么多原轧钢厂职工,三万多人将近四万人只能用七千多。

也就是说,两年前轧钢厂的人事膨胀了两倍还多用来急需力量,扩大产能。但在明年要压缩将近三分之一提升品质。

在压缩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提升产品的品质以及工人的素质,还有生产效率和管理质量,向现代化工厂迈出坚实的一步。

工人可以调用,但不能裁员。

就在刚刚结束的集团管委会第八次办公会议上,李怀德就特别提到了今年的人事工作,要做好人员安置和调用工作。

在《三年规划》攻坚阶段具体实施方案细则中就对人员安置做出了明确安排。

现在将近有四万人的轧钢厂职工只调走七千人去钢城轧钢厂,而新京一厂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规划,预计能接收两万名职工,分流三千名京城本地职工。

也就是说,在完成一系列的人力资源整合工作后,还有将近一万名职工的缺口。

对于这一万人,集团要采用自主选择和合理调剂等办法安置到各个分厂。

在调剂的过程中会有考核等项目,合格的上岗,不合格的待岗。

李学武回京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与相关的负责领导对接。

一方面是钢城轧钢厂所接收的七千名职工的转移和安置工作,毕竟这一次迁移不仅仅是七千名职工的问题,总有拖家带口的,一个疏忽就有可能寒了工人的心。

另一方面则是集团在辽东的其他工业企业要做好人员调剂和安置工作。

红星轧钢厂所需要消耗的将近一万名工人要细化分散到每一个企业和单位。

而作为集团重要工业生产基地,掌握着绝大多数工业企业的辽东工业领导小组自然就成了接收这些调剂工人的重任。

李学武同卜清芳来到办公室,拿着笔记本和文件资料一项一项地对接讨论。

没办法,他不能京城、辽东两头跑,这些工作必须有人在京城帮他衔接。

要用别人也不是不行,尤其是这些工作很多都不在卜清芳的职责范围内。

但以他不落人把柄的性格,又怎么可能让其他分管领导染指他的辽东。

所以,看似多做了许多工作的卜清芳会在李怀德的面前抱怨,可实际上她是愿意帮李学武,愿意做这些琐碎工作的。

为什么?

因为人各有志,她也不想一辈子都卡在副秘书长的岗位上,这些业务她早晚有一天要接触到的,倒不如这个时候锻炼自己,也从李学武这里落了人情。

能让李学武欠一份人情,不知道有多少人争着抢着,真金白银地去换也换不到,玩笑是玩笑,她可不会抱怨和推脱。

办公室里,李学武每交代清楚一项工作,卜清芳就会做好记录,并叫来王露安排专人专办,一事一清,一办到底。

所以三楼走廊里能看到的场景便是秘书长坐镇办公室运筹帷幄,副秘书长居中调兵遣将,王露忙前忙后跑上跑下。

等办公室里两人将工作对接的差不多了,都累的嗓子痒冒烟,身心疲惫。

“要是每个月都来这么一次,那我要不了两年头发就得全白了。”

这一次卜清芳可不是作假,是真的心有感慨,对李学武倒是直白。

李学武也是端着茶杯苦笑连连,看着她说道:“你要是早生华发,那我岂不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千万别——”卜清芳好笑地说道:“***都说话,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哎,还是人手不济,劳心劳力。”

李学武喝了一口温茶,放下茶杯感念了一句,而后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看向卜清芳讲道:“你这倒是提醒我了。”

“别不是您忘了什么,还有工作?”

卜清芳哭笑不得地说道:“我都还好,怕是王露要累哭了。”

“呵呵——”李学武轻笑了一声,道:“她这样的懒丫头你还用得顺手。”

“你都能用,我为什么不能用?”卜清芳白了他一眼,并不在意他的谦虚和维护,谁又不知道王露同李学武之间的亲戚关系。

再说了,就算不看李学武的面子,也得看集团总工程师夏中全的面子。

李学武可以说王露是懒丫头,可以把王露还当成是小孩子看待,可集团机关里谁又能忽视掉王露的背景关系。

连办公室都给了她,卜清芳也不介意狐假虎威,扯了李学武的虎皮当大旗。

关于这一点李学武并不在意,是合则两利的局面,因为李学武也需要有人在集团为他摇旗呐喊,维持以往的权威和影响力。

她则是需要李学武的影响力为她现在的工作和下一步的安排打下根基。

卜清芳早就想过了,她能给李学武当副手,谋一任副秘书长,出工出力,又有为何不能跟着李学武谋一任辽东的岗位?

李学武要在辽东大展拳脚,可又放不下集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