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角色适配问题,是从一开始选角时就重点考虑和做出协调改变的部分。
她的高挑身材、嫩白肤色、古典文雅的气质,决定了父母家庭身份背景就要往高知和艺术家身份上去靠。
在决定具体职业时,把母亲奚美娟设定成为画家和教师,也是为了契合剧本的另一处改编:
关于静秋和老三的相处模式。
在原著和原电影中,老三和静秋间的大量互动,是通过老三的单方面无偿赠予实现的。
即便这在两个恋爱的青年中不算什么硬性的缺陷,但这一剧情略有些功利化,无法实现更加细腻的情感联结。
于是老谋子在跟两人沟通后,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创意,即把路宽和小刘的主要互动,设定为艺术交流。
刘伊妃因为母亲的的教导和原本优越的家庭背景对画技有涉猎,于是路宽扮演的地质队员,在工作过程中寻找各种有色矿石给她提供颜料。
这难道不比单纯的送钱、送物、送生活物资更“纯爱”吗?
同时,在原著中最后男主的死亡是因为白血病,这种过于恶俗的韩剧式桥段也需要一个合理解释。
这个合理解释就来源于对刘伊妃背景的再设定,她酷爱绘画,但囿于经济原因、时代压迫无法取得颜料等原材料。
路宽扮演的老三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因为想要给她顺便寻找一些矿物原料,无意中接触诸如独居石等放射性矿物,长期以往成为了他白血病的诱因。
这在原著中是没有提及的,正好借此给出回答,令逻辑更加通畅。
赵小钉在镜头里看了一阵,这才无奈道:“张导、路导,我觉得确实有必要再深化一下伊妃的妆造,不然还是割裂。”
路宽和张一谋两人亲自到摄影机前观看,主摄影器材索尼f35镜头中的刘伊妃确实有些和青龙村的背景以及时代特征格格不入。
刘伊妃捂嘴笑道:“那继续画吧,多丑都行。”
众人皆笑,化妆组长和小刘助理走过来,又回了简易化妆间。
这一通调整,又是半小时过去了。
那为什么之前没有发觉这一点呢?
这就要提及张一谋这位导演的创作思路了。
对于《山楂树之恋》这样的乡村、纯爱、年代电影,他给包括摄影、灯光、服化道等所有部门设定的基调是“顺其自然”。
在摄影器材选择上,没有使用最先进的red-one等数字设备,选用了胶片和数码两便的f35。
在光线构图上,绝大部分都选用自然光,制造一种融入时代的舒适感。
让观众看上去就像走进了时代,走进了画中,和普通青龙村的村民一起劳作,生活在那个滤镜不是那么鲜亮的年代。
绝不会像《黄金甲》或者奥运会开闭幕式一样,通过光线和构图的强化来塑造戏剧感,而是选择把人物和环境的反差亮度间距做好平衡,用高度写实的自然光效,娓娓道来这个故事。
因此,小刘此前在化妆间中被认为已经足够“扮丑”的妆造,在刚刚的自然光下,仍旧被基底的美貌冲破了藩篱。
搞得像个落难公主。
这不是张一谋想要的,她要的是一个纯正的女知青形象。
只能说21岁的刘伊妃,想要实现她突破固有角色和定式形象,最大的障碍就是这张被羡慕嫉妒恨的脸。
在《历史的天空》中,她扮演的是一个父母均为哈佛、斯坦福高知的、从小家庭生活优渥的华裔女作家。
这种形象其实跟刘伊妃本身条件差别不大,她在去中国采访的戏份里还穿的是时髦的碎抹胸裙装呢。
但到了《山楂树之恋》,就如同她自己所讲,真可谓是一个“革命性”的形象挑战了。
她遭遇了跟莱昂纳多一样的宿命。
约莫半小时,小刘再一次回到现场,其他场务工作已基本就位,就等着两位男女主进入状态了。
张一谋和路宽又从摄影机里仔细瞧了瞧她的“扮丑”形象,这次可以说效果颇佳了。
眉形修得平直了一些,眉锋压淡,用灰棕色的眉粉做了些毛糙感。
颧骨上又加深了一些土黄色的暗影,毕竟是“家道中落”的小资小姐,身材经过这段时间的瘦身减肥算是过关,但气色不能还是这么好。
一番不算波折的波折,上午9点多,拍摄总算开始了。
张一谋决定先拍一段静秋与老三初识后试探性互动的桥段:
静秋在村口石桥边低头整理教材,老三佯装路过递还她掉落的笔记本,两人手指短暂相触后迅速分开。这场戏既无亲密动作又需微妙表情控制。
他的目的也很简单,帮助这对夫妻进入拍摄状态。
换做上一世那样的新人,老谋子该担心的是他们能否精准把握情侣暧昧期的青涩感,有没有对手戏的默契,包括了眼神、动作的互动;
但这两位是夫妻,又是在表演上卓有成就,他担心的反而是两人日常的亲密,会消解静秋和老三初见的陌生感。
让陌生人演情侣,和让情侣演互有好感的陌生人,其实后者的难度更大,这种情绪上的克制就是一大挑战。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