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说干就干(1 / 7)

第486章 说干就干

由于赵苯山等人的进组,路宽、刘伊妃的二人世界戏份得以暂时告一段落,剧组人员们很遗憾地不能一脸姨母笑地看他们在70年代谈恋爱。

但可以看他们跟老戏骨们的互动飙戏。

有了几个老演员的参与,整部电影的时代感、宿命感和淳朴的氛围格调,也更加凸显。

4号一早要拍摄的是本片的开头,家庭出身不好的高中女生静秋因母亲多病、家境贫寒退学,在学校做临时工。

因文笔优秀,她争取到跟随学校教材编写小组下乡到西村坪体验生活的机会。

在前往西村坪的途中,村长向静秋一行人介绍了当地一株开红的山楂树,这棵树后来成为贯穿全片的象征。

随后便是静秋被安排住在西村坪张队长家,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老三,和上周两人拍摄的剧情接上。

剧组先到县里搭建和布景的老式汽车站拍了赵苯山接站的过场,随即是经典的山楂树戏份。

西村坪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里,空气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清冽,剧组早已在村口那条蜿蜒的土路旁布置妥当。

随着一声“开始!”,监视器中,赵苯山饰演的张队长带着一群市八中的学生和老师由远及近。

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木轮板车,板车的轮轴随着颠簸的土路发出有节奏的“吱呀——吱呀——”声。

板车上堆放着几个半旧的帆布旅行袋和一些用网兜装着的脸盆、搪瓷缸等生活用具。

刘伊妃饰演的静秋走在最后,穿着那件标志性的、略显宽大、洗得发白的蓝白格子翻领的确良外套,下身是半旧的深蓝色的卡布长裤,裤脚略短,露出一小截穿着普通袜的脚踝,脚上是黑色布面胶底鞋。

还没有路老板的戏份,他化了妆,也站在监视器后面看这段表演。

这段戏对小刘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她要表现出的就是刚刚进村的女青年的怯懦、好奇等情绪,以及待会儿对山楂树的敬畏、注视。

因为这棵树代表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彪炳战绩和奉献精神。

他主要是在观察赵苯山,因为一会儿的对话里,有体现时代压迫的重要隐喻。

这队学生在山楂树前停下,赵苯山突然转身面对山楂树,即兴加了个剧本没有的动作——

用烟杆敲了敲树干,树皮簌簌落下几片干裂的碎屑:“抗战时鬼子炮弹削掉半边树冠,你们看这疤瘌。。。”

罗老师接过话头打断了他:“是啊,这棵树啊,是我们抗战时期。。。”

饰演罗老师的是辛柏青,台词功力相当深厚,赵苯山饰演的村长几次三番想要介绍山楂树,都被这位市八中的老师和革命干部截去了话头。

张一谋和路宽紧紧盯着赵苯山,他的几个细节反应至关重要。

监视器中,赵苯山手中的烟杆被突然打断时骤然握紧,原本指向树疤的手臂僵在半空,随即肩膀下沉。

在被罗老师夺话后,又用烟杆无意识敲打自己鞋帮,黄铜烟锅与解放胶底碰撞发出闷响。

“咔!过了。”

张一谋侧头感慨道:“原本还担心雪建不能来,这个角色要打折扣了,老赵也不遑多让啊。”

“是不错,要说这种年代电影,还是得上了岁数的演员,不然差了点意思。”

刚刚这一幕中,张队长作为本地村民,试图以质朴的乡土视角讲述山楂树传说;

但罗老师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立即以更“正统”的哥命教育叙事覆盖了他的表述。

赵苯山所要表演出来的,是特殊时期意识形态对民间话语的收编与改造,村民的个体记忆被哥命宏大叙事取代,暗示历史真相的复杂性在政治语境中被简化。

为什么要这么拍?张一谋的主题不是纯爱吗?

就像是诗词中的“赋比兴”,电影中的纯爱剧情也需要时代洪流的衬托。

但一是涉及过审,二是导演本身的立场和倾向,就像他后世拍的《归来》,张一谋要是只是这个时代背景,并不想过多地涉猎自己的正治表达。

于是,在这部电影中,为了去拍静秋和老三的悲剧爱情,对于灰蒙蒙的时代感的诠释是必不可少的。

在不能直抒胸臆的情况下,如何拍?

在《归来》中,他用陈道名的人物的心理创伤和行为模式间接呈现,通过聚焦冯婉瑜的等待与陆焉识的陪伴,将历史事件转化为爱情故事的注脚。

在《山楂树之恋》中,除了男女主的命运藩篱外,他把一部分笔触着墨在了赵苯山这个角色身上。

譬如刚刚老赵的各种细节表达,以及最后很传神的一个片段——

喉结剧烈滚动却发不出声,只余一声混着痰音的吞咽,麦克风捕捉到喉头黏连的“咕噜”声,如鲠在喉的窒息感穿透银幕。

这种窒息感,初看的观众不会觉察。

但随着剧情的开展,到最后静秋和老三感情以悲剧终结后回首,将会历历在目。

刘伊妃和赵苯山都靠过来看了这一条,张一谋按惯例鼓励了辛柏青,又和老赵笑谈了几句。

“赵老师,太棒了,没说的。”

赵苯山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