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宵小沐猴冠,英雄抖虎威上(3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170 字 2024-07-06

是年,刘备十5,曹操2十1。

曹操不久便放外任(顿丘令),又连坐免官,5年之后(180)重返洛阳。彼时刘备如果尚未离去,2者可能另有交往。

曹、刘2人相交极早,远远早于史书记载的建安3年(198)。只不过后来2人分道扬镳,形同寇仇,因此无论是《魏书》还是《蜀书》,对此都特别讳言。

在刘备“怒鞭督邮”之后(187-189),他并未直接投奔公孙瓒,而是返回洛阳,寻求门路。

这就是《先主传》中的“大将军何进遣毌丘毅募兵,刘备与俱行”。

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蜀书先主传》

何进募兵,事在中平6年(189)。准确说,是在灵帝驾崩之后、董卓上洛之前的数月间。

看官们可能会问,刘备跟随大将军僚属募兵,可能只是沿途撞见,未必能证明他返回过洛阳。

实际通过史料推断,可以明确证明,刘备在怒鞭督邮之后,确实曾经返回洛阳。

首先是募兵的地点。

毌丘毅从洛阳出发,去丹阳募兵。洛阳隶属司隶河南,丹阳则隶属扬州,而且位于长江以南。刘备任职的安喜县,在冀州中山国,3地相隔,天南地北。

毌丘毅的募兵路线,距离刘备辖区过远,不可能有交集。刘备想见到毌丘毅,唯有提前抵达洛阳,之后1起从洛阳出发。

其次是王粲的记载。

按《英雄记》记载,灵帝末年,刘备就在洛阳,还与曹操1道返回沛国。

灵帝末年,(刘)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英雄记》

王粲是“建安7子”之1,与曹刘同时代,先仕刘表,后投曹操。可知此事绝非空穴来风。

这段史料中的“灵帝末年”即中平末年(187-189),与刘备“弃官亡命”的时间完全1致。

换言之,刘备第2次返回洛阳时,曾经走过曹操的门路。

曹操在中平5年(188)8月,被征召为西园校尉,此前曾经告病归家,返回沛国谯县。

(中平5年)8月,初置西园8校尉。--《后汉书灵帝纪》

征还(曹操)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沛国谯县)……征太祖为典军校尉。--《魏书武帝纪》

如果刘备是在中平5年(188)8月之前跟随曹操赴沛国的话,那在曹操重返东都之后,刘备在翌年(189)跟随毌丘毅南下募兵,也便顺理成章。

须知,毌丘毅是大将军何进的部下,曹操是何进的心腹。刘备在怒鞭督邮之后,能重获启用,离不开曹操的居间斡旋。

实际刘备在“募兵”1事上,可能也与曹操有串谋。

因为在初平元年(190)时,曹操也曾赴丹阳募兵,与刘备的募兵地点完全相同。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4千馀人。--《魏书武帝纪》

就刘备后来的治所看,他虽然挂名徐州刺史,却始终驻扎在豫州小沛。所谓小沛,即沛国沛县,就在曹操老家(沛国谯县)不远。

陶谦与曹操,还先后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与豫州牧,对刘备“驻扎沛国”均无异议。

可以想见,刘备与沛国的缘分,必然远早于兴平元年(194)投奔陶谦时。

如果追溯源头,不难看出,他在中平末年,就已经到过沛国了。

说到此处,咱们顺便说1下陶谦陶恭祖。

陶谦与刘备相交,远远早于兴平元年(194),至少可以上溯至光和年间(178-184)。

按《魏书陶谦传》记载,陶谦在光和年间(178-184)曾经做过1任幽州刺史;治广阳郡蓟县,即今北京。

(陶谦)举茂才,除卢令,迁幽州剌史。--《魏书陶谦传》

蓟本燕国,(幽州)刺史治。--《后汉书郡国志》

需要注意的是,彼时的刘备,恰好在幽州涿郡,即今河北涿州。

您问涿州距北京多近?

啊啊啊啊啊5环,你比6环少1环。涿州就在北京6环内。

当时大耳朵和陶谦在隔壁。

陶谦被征调为张温参军,事在中平2年(185)。可知陶谦刺幽州,就在光和年间(178-184)。

(中平2年)8月,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讨北宫伯玉。--《后汉书灵帝纪》

(陶谦)迁幽州剌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魏书陶谦传》

更重要的是,中平2年(185)陶谦被征调时,公孙瓒也曾都督乌丸突骑,以作援助。

中平中,以(公孙)瓒督乌桓突骑,车骑将军张温讨凉州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