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宵小沐猴冠,英雄抖虎威上(4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170 字 2024-07-06

《后汉书公孙瓒传》

彼时公孙瓒、刘备、陶谦3人同在幽州,必有往来。

实际在初平3年(192)2袁混战时,公孙瓒、刘备、陶谦便处于同盟关系。

袁术与(袁)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公孙)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袁)绍。--《魏书武帝纪》

按照公孙瓒能为刘备引荐校尉邹靖的记载看,很有可能此时的刘备,也在公孙瓒或者邹靖的引荐下,结识了刺史陶谦。

这也能解释,为何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点名要借刘备,还“有借无还”。

因为他与刘备早有往来,知根知底儿。

说到这里,云某再次吐槽,刘备的早期经历,就是黑道发家史啊!

所以,出于为尊者讳,刘备的早期经历极端隐晦,线索支离破碎,如同沧海沉钩般被潜藏在《典略》、《魏书》、《后汉书》、《英雄记》、《太平御览》当中,却偏偏不见于《蜀书》。

陈寿对大耳朵是真爱啊!

客观评价,刘备的出身不算太好,虽然顶着宗室虚衔儿,却1度沦落到“织席贩履”。

按照两汉制度,“商贾、巫医、百工”属于贱民之列,丧失了“良家子”的身份。换言之,刘备的出身地位,连董卓都不如。

汉桓帝末,(董卓)以6郡良家子为羽林郎。--《魏书董卓传》

董卓在洛阳时,已被东都公卿,骂作“羌胡之种”;那刘备的境况,也便可想而知。

(皇甫)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从诸多记载中,可以看出,刘备为了脱离自己的原有阶层,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

刘备浴血疆场,视死如归,身负重创,命悬1线(见《典略》),但征战3年(184-187),也不过换来1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安喜县尉,还随即遭到督邮沙汰,再度流落江湖。

遇贼于野,(刘)备中创阳死(即装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典略》

在洛阳时,刘备可以说把能走的门路走了个遍,为了再度踏上仕途,可谓拼尽全力。

实际中平6年(189)的刘备,已经年近3旬,白身无依,1贫如洗,甚至可能因为“怒鞭督邮”的政治污点,处在“永不录用”的黑名单中。

如果不是因为同年(189)董卓兴风作浪,天下大乱,那刘备可能真的要孤贫终老了。

即使如此,刘备依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倾尽身家,回到洛阳奔走,最终通过曹操的门路,抓住了跟随毌丘毅募兵的机会,再入仕途。

陈寿所谓“先主折而不挠,终不为下”,恐怕意有所指。不仅是在概述刘备的半生戎马,也在隐喻其早年的坎坷波折。

(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蜀书先主传》

刘备虽然人品有待商榷,但其人之精神,确实值得我辈学习!

刘备是游侠,也就是汉末的古惑仔咯!虽然其人仗义有豪侠之风,但…街头砍杀之事,大概率干过不少。

(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蜀书2》

这是1处刘备其实是浩南哥的明证。

刘备早期经历,诸位大大想必已清楚了吧?

3国君主之中,刘备是最励志的。

市井中人,游侠风范,结交豪侠,1生坎坷,最终却成就大业,这,还不够励志?

而且,季汉,也就是蜀汉,也是宫廷中市井气息最浓的。

简雍说个荤段子,刘备居然还能哈哈大笑…

先主平定益州(214),在蜀中禁酒。法令颇严,抓了不少“有酿酒器具、却无酿酒行为”的人。

此时简雍编排了1个段子,称“同行男女欲聚众那啥,因为他们有作案工具(指代那啥器官)”与“欲酿(酒)者相同”。引发刘备大笑。

(简)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蜀书8简雍传》

这种粗俗浅陋、近乎荤段子的下流言语,出现在宫廷之上已经有损体面。

然而…刘备身为君王,不加禁止,反而带头喝彩。

这在“伏膺儒教”的贵族宫廷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刘备什么风格,诸位大大有所了解了吧?

94版的刘备有些高大上,10版干脆是个面瘫。

真实的刘备,其实就是个爱耍不要脸、同时也百折不挠、极富人格魅力、文化水平不太高的豪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