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前情成追忆,奋勇救天子下(5 / 5)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604 字 2024-07-06

迁“校尉”;且并非“5校尉”,不过1军前小校。许褚发迹后,麾下为校尉、都尉者百余人。可知校尉人数之猥滥、位阶之微贱。

宛城之战,许褚恐怕无甚功劳,不过随军从征而已。

潼关讨马超(211),战不利,魏武乘船而走。许褚以马鞍蔽魏武,手摇船橹,以死捍卫,功勋至大。战后竟仅迁“武卫中郎将”。

且不说这个杂号中郎将,还是新设的。魏书称“武卫之号、自此始焉”,可知其声名虽大、位阶却不显。

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武卫之号,自此始也。--《魏书十8许褚传》

此时的曹操,早已废3公置丞相(208)3年有余,离自称魏公(213)也不足两年。岂会吝惜将军之号?典宿卫的赵云在刘备阵营,待遇也未见似褚般微薄。

赵云在刘备时代,累官至翊军将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都督江州。

敲黑板划重点:镇东将军,曾是刘备故职。所以,谁说刘备待赵云凉薄?

言归正传。

许褚迁为将军,已是魏文继位之后的事情。

文帝践阼,进封(褚)万岁亭侯,迁武卫将军。--《魏书十8许褚传》

可知终魏武1朝,许褚竟然官止“中郎将”。以此颇疑许褚本传,回护褒扬处甚多。

亦可知、典韦若在,官阶待遇必远高于褚。

其实褒扬“外姓军官”甚至“反正叛将”,在历史上颇为常见。

典型案例就是满清名将阿玉锡,平准战争元勋。

阿玉锡是卫拉特蒙古出身,原为准噶尔汗国军官,后叛入清廷。清准战争时,阿玉锡率2十2骑陷阵,准军夺气,清军大胜。

这与典韦走张邈而从曹公,兖州之战“弃盾两铠,陷阵吕布”,何其相似!

典韦虽因出身(陈留)和旧仕(张邈),征伐初期遭魏武猜忌;但凭阵前效死之功,“身后哀荣”依然可以盖过魏武同乡许褚。

亦可见魏武用人不拘1格,陈寿所谓“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的评价,可谓至明。

咱们谈的虽然是典韦与许褚,然归根结底,说的还是“政治”与“人性”。

谨以《魏书1武帝纪》赞语,作为收尾,同时向魏武曹公致敬,云某行文至此,曹公不得不亡,乞请曹公勿怪也。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