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是钟繇。
钟繇是颍川士族,被荀彧保荐。钟元常都督关中,位尊权重,凭司隶校尉任上的功绩累官至3公。
丁冲之“司隶校尉”,其权重非同寻常。丁冲在曹魏阵营的地位也可见1斑。
丁冲之死,记载是极端隐晦的。
史料说,丁冲在司隶校尉任上,做了不长时间,返京叙职时“饮酒醉死”。
后(丁冲)数来过诸将饮,酒美不能止,醉烂肠死。--《魏略》
饮酒醉死是假,隐诛方才是真。
云某开玩笑说其人未能酒精考验,然则,云某也提过,汉末之酒基本为米酒,35度的米酒,焉能醉烂肠死?
丁冲死时大量呕血,非同寻常。放到现代,当然是典型的胃穿孔失血,然而,那是汉末啊!
断句为:醉、烂肠、死。
死因归于“烂肠”,死时必定伴随大量吐血。
丁冲正值壮年(以其子丁仪曾被考虑招赘驸马可知),当时的酿造技术没有蒸馏,喝点儿米酒,焉能吐血至烂肠?
纵观《3国志》通篇,毫无征兆的“忧死”、“惭愧发病死”、“狂疾物故”、“染疾暴死”等,多为春秋笔法。
可考者甚多。如董太后、荀彧、于禁、刘瑁、糜竺、蒋济、陈泰、赵娥兄弟等等。
对死亡原因的反常写法,是常见的曲笔。
丁冲之死,其真实原因在于“丁夫人离异事件”。
建安2年(197),张绣降而复叛,曹昂败死。丁夫人大怒,与曹操分居绝婚。
丁(夫人)常言:“将我儿(曹昂)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
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
后太祖就见之,夫人不顾,又不应。遂与绝。--《魏略》
曹昂战死、丁夫人离异,这是丁氏衰落的转折点。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口衔天宪、乾纲独断。如此身份竟被原配踹了,颜面扫地。其心情可想而知。
丁冲在建安元年(196)出任司隶校尉。其身为曹昂舅父、丁夫人兄弟,又是迎立天子的佐命元勋,镇守司隶,位高权重。
丁夫人与曹操绝婚、嫡子曹昂又败殁。此时,丁冲的立场便很尴尬了。司隶校尉不可能再让其担任了。
丁夫人废放后,丁冲“狂疾发作”。遭魏武戏谑,称:
“丁冲你犯病时、要是拿把刀子,我都怕你。”
昔吾同县有丁幼阳者,其人衣冠良士,又学问材器,吾爱之。后以忧恚得狂病,即差愈,往来故当共宿止。
吾常遣归,谓之曰:“昔狂病,傥发作持兵刃,我畏汝。”--《太平御览》
狂病。这和川地原继承人【刘瑁】的死因1模1样。
(魏武)加(刘)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蜀书1》
丁冲也从此失去了和曹操同乘车舆、同宿1宅的待遇。
(魏武与丁冲)俱共大笑,辄遣(冲)不与共宿。--《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中的丁幼阳,即丁冲。
冲者,幼也。常见搭配:冲龄践祚、朕以幼冲、冲弱、冲昧等。
丁冲字幼阳,完全符合表字命名方式,即其中1字与名“同义而异音”。
类似诸葛亮字明;曹操字德;周瑜字瑾;诸葛瑾字瑜等等。
丁夫人废放之后,丁冲返京述职“饮酒醉死”,死的恰到好处。
醉烂肠死是假,毒药鸩杀是真。
丁冲死后,卞氏曾去探望过离异寡居的丁夫人。
丁夫人本是瞧不起卞氏母子的。此时却1改常态、前倨后恭,自贬为“废放之人”。
可见丁冲死于非命。
(卞)后为继室,不念旧恶,迎来送去,有如昔日。
丁谢曰:“废放之人,夫人何能常尔邪!”--《魏略》
丁夫人是主动把曹操踹了的,不是被曹操“废黜放逐”的。
丁夫人反常的谦词,侧面证明了丁冲之死、事出蹊跷。
再看丁冲的两个儿子。
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
丁冲死后,膝下有2子丁仪、丁廙。简称丁丁…啊呸!2丁。
2丁少年失怙,过得很不顺心。
原因是丁夫人昔日与卞氏不睦。
丁夫人做正室时,卞氏不过1歌女出身的小妾。
按《大宅门》剧情,这完全是黄春儿与杨9红,且丁夫人还是个脾气暴躁、言语刻毒版黄春。卞氏母子颇受欺侮。
初,丁夫人既为嫡,加有子修,丁视(卞)后母子不足。--《魏略》
注:子修即曹昂。
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