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多次为属下加官进爵。袁绍甚至借着拥戴刘虞的契机,以“录尚书事”的名目“承制封拜”,导致军职进1步泛滥。
(袁绍)遣使诣(刘)虞,虞终不肯受。绍等复劝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虞又不听,然犹与绍等连和。--《魏书公孙瓒传》
初平3年(192)长安军阀内讧,吕布攻杀董卓,李傕又攻杀吕布,导致吕布出奔关东,依附袁绍。
吕布久居关中,初来乍到,见到袁绍幕府中的伪职泛滥现象,忍不住大加嘲谑,搞得袁绍很没面子。
(吕)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袁)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英雄记》
曹操的情况也与袁绍相似。他最初授予军职时还颇为克制。曹仁、曹洪、夏侯渊等宗室勋贵,1度只能出任校尉、都尉职务。
(曹仁)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魏书曹仁传》
太祖行奋武将军,以(夏侯)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魏书夏侯惇传》
但随着时间推进,曹操的胆子越来越大。兴平年间(194-195),连饥民帅王忠也能得到中郎将的敕封。
3辅乱,(王)忠饥乏啖人,随辈南向武关……聚众千余人以归(曹)公。拜(王)忠中郎将。--《魏略》
在挟持天子之后(196),曹操更是放飞自我,滥加授受。大量前所未见的杂号将军,宛如雨后春笋1般冒出。
不仅袁绍、曹操如此,地方上的中小藩镇亦如此。
比如扬州军阀孙策,由于长期得不到正式敕封(“殄寇将军”为袁术擅署),竟然威吓汉廷使者王辅,要求得到将军封号。
王辅被迫自作主张,将孙策由“骑都尉”擢拔为“明汉将军”,孙策这才罢休。
(孙)策自以统领兵马,但以骑都尉领郡为轻,欲得将军号,及使人讽(王)辅。(王)辅便承制,假(孙)策明汉将军。--《江表传》
及至3国初年,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军职,已经俯拾皆是,泛滥至极。
黄武7年(228),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在给曹休的诈降书中,1开口便讨要数百枚将军、校尉印绶。可见将军封号,此时确实已经1文不值。
今举大事,自非爵号无以劝之,乞请将军、侯印各5十纽,郎将印百纽,校尉、都尉印各2百纽,得以假授诸魁帅,奖厉其志。--《吴书周鲂传》
关东地区的军号猥滥现象,虽然是诸侯们的自发行为,但追根溯源,其实是为了对抗董卓,而被迫擅相署置。
换言之,董卓虽然没有滥授军职,却意外导致了关东地区军职泛滥。
董卓对军职的授予,虽然表现得谨慎克制;但董卓死后,凉州集团并未沿袭此制,反而把军职制度彻底搞坏。
(李傕)曰:“我有诛吕布之功,辅政4年,3辅清静,天下所知也。”--《献帝起居注》
(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魏书董卓传》
初平3年(192)董卓死于长安。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当时正在豫州颍川劫掠,听闻董卓遇害,立即率部西返。
在夺回长安之后,李傕自以为“有诛吕布之功”,于是把自己的军衔,由“校尉”升为“车骑将军”。
同时,参与此次军事行动的凉州将校,也得到大力擢拔。张济迁骠骑将军,郭汜迁后将军,樊稠迁右将军,张绣迁建忠将军,贾诩为吏部尚书,后迁宣义将军。
(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傕、汜、稠擅朝政。(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屯弘农。--《魏书董卓传》
乃更拜(贾)诩尚书,典选举……(李)傕复请(贾)诩为宣义将军。--《魏书贾诩传》
从记载上看,李、郭为代表的凉州军阀,在董卓在世时,官职不过校尉,连中郎将都够不到;但小人乍富之后,竟纷纷自领重号将军。可见他们对朝廷典章制度,完全没有概念。
李傕不学无术,被称作“边鄙之人”,郭汜更是“盗马虏”出身,文化水平之低,可想而知。他们对朝廷制度的理解,比董卓还要差得远。
侍中杨琦上封事曰:“(李)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献帝起居注》
郭多(郭汜小字多),盗马虏耳。--《献帝起居注》
长安局面稳定之后,段煨、杨定、杨奉、董承等董卓旧部,也纷纷得到将军的敕封。
杨奉是白波贼出身,1夜发迹,得授将军,竟犹有不满,乃至“李傕虽拜宠之,犹不肯尽力也”。
杨奉,白波帅耳,犹知将军(指李傕)所为非是,将军虽拜宠之,犹不肯尽力也。--《献帝起居注》
为了“镇安方夏”,李傕集团还大4授予地方军阀“重号将军”头衔。比如凉州酋帅马腾、韩遂,分别被授予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