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真相终大白,巧取不义财下(4 / 5)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366 字 2024-07-06

入南阳,再南下南郡,经水路入秭归、巫峡,溯流西上。

(刘)焉受命而行,以道路不通,住荆州东界。--《汉灵帝纪》

这里需要解释1下荀攸入川,为何会取道荆州。

初平3年(192)董卓遇刺,李傕为了拉拢天下诸侯,曾以汉帝名义擢拔荆州刺史刘表为荆州牧,加镇南将军,封成武侯,假节钺。刘表也投桃报李,遣使供奉,因此双方维持了1种有限合作的态势。

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刘)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魏书刘表传》

及李傕等入长安,冬,(刘)表遣使奉贡。--《后汉书刘表传》

而且刘焉与刘表虽然同为宗室,却违戾不和,2人在州牧任上还多次上表弹劾对方僭越,甚至爆发过几次武装冲突。

(刘)焉意渐盛,造作乘舆(指皇帝)车具千馀乘。荆州牧刘表,表上(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蜀书刘焉传》

比如兴平元年(194)益州叛军头目甘宁、沈弥等人战败之后,便东奔刘表。

荆州别驾刘阖,(刘)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英雄记》

在此背景下,刘表也希望能借长安朝廷的力量(牛亶、荀攸),削弱益州方面的实力。

至于荀攸从长安入蜀,为何没有走汉中,而是南下荆州绕远路,是因为刘焉父子割据益州之后,遣张鲁“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因此长安方面无法经由汉中入川。

(刘)焉遣(张)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蜀书刘焉传》

李傕最初派遣扈瑁入汉中,而扈瑁之后不见记载,很可能便是被张鲁阻挠。因此荀攸入蜀,只能东走武关,绕道折返。

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英雄记》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荀攸出武关之后(194),益州的局势已经稳定。翌年(195)关中诸将又因乏粮而自相混战,因此荀攸进退失据,被迫驻足荆州,观望时变。

诸将争权,遂杀(樊)稠,并其众。(郭)汜与(李)傕转相疑,战斗长安中。--《魏书董卓传》

从时代背景推断,荀攸进入荆州南阳之后,很可能还依附过刘表或张绣。只是《荀攸传》对此语焉不详,因此难于定论。

直至建安元年(196)曹操挟天子迁都许县,荀攸仍在“观变蜀汉”,不肯接受征召,可见他仍未放弃入川割据的念头。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荀)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魏书荀攸传》

曹操“素闻攸名”,遂致信荀攸,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又以汉帝名义招诱,经过1番艰难运作,终于成功征辟荀攸入朝。

自此之后,荀攸遂成曹操谋主,转战天下,并以“算无遗策,经达权变”的美名留于史册。

综上所述,荀攸的早年记载颇具挖掘价值,陈寿在其中隐藏的草蛇灰线甚多。

简而言之,荀攸的人生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生是在长安朝廷宦海沉浮、1力谋求割据的野心家;后半生则是跟随曹操戎马倥匆、奇谋百出的策划士。

相比于王朗、华歆这类身具“良德”而无“筹略才”的割据者而言,荀攸具备了相当水准的军事才华。

(太史)慈见(孙)策曰:“华子鱼(华歆字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江表传》

就《荀攸传》描述,荀攸的战略与战术素养均属上乘,同时“密有智防,谋谟帷幄”。即不仅具备临敌之策,还深通权变。

(荀)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魏书荀攸传》

举例而论,荀彧在建安十7年(212)因阻挠曹操僭号魏公而惨遭赐死,颍川荀氏因此遭到猜忌;结果荀攸在翌年(213)便带头上表劝进,为此得到曹操的褒奖,位极人臣,并得善终。

于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等劝进。--《劝进魏公表》

荀攸不仅在军务方面才华横溢,在政务方面亦可圈可点。他在尚书令任上表现卓越,因此被曹操称赞为“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的大贤之士。如此评价,无疑触摸到人臣的顶点。

太祖每称曰:“公达(荀攸字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魏书荀攸传》

虽然历史难以假设,但如果真的赐给荀攸1个割据益州的机会,能否成为另1个公孙述、刘备,亦未可知。

陈寿与裴松之,均将荀攸比作张良。陈、裴2人无愧1代良史,敏锐地发现了荀攸与张良的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