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惶惶作何念,匆匆去复返2(3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134 字 2024-07-06

马”的尊号。

建安元年,杨奉、董承、韩暹挟天子还旧京,粮乏。

(张)杨以粮迎道路,遂至洛阳。还野王。即拜为大司马。--《魏书8》

大司马,国之重器。

昔日卫青、霍去病远征塞北、大破匈奴,方得大司马尊号。张杨1介匹夫,割据自雄,靠着几车粮食就获封大司马。

足见此时朝纲崩毁,皇权坠地。

天子睡在草棚中,篱笆都没有,就这么敞着。士兵们嬉笑斗殴,御前侍卫则是从当地流氓(壁民)中选拔的。

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

侍中不通,喧呼骂詈,遂不能止。

又竞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魏书》王沈版

所谓壁民,可参考许褚在汝颖地区做流氓时,“坚壁御寇”的典故。

“壁”即地方豪强所筑坞堡等防御工事,“壁民”则是从江湖中征召而来的打手。

官职猥滥至极、印玺竟是用锥子在石头上随便划拉的。

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魏书》王沈版

此时汉廷的官职分量,真可谓“1毛钱十1个”:1文不值。

天子无马,乘牛车。百官徒步随驾。

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车。太尉杨彪、太仆韩融近臣从者十余人。--《魏书6》

这群政治难民是走1路死1路,终于晃晃悠悠到了洛阳。

此时的洛阳,经董卓之乱(189),早被野火焚为废墟。天子住在太监【赵忠】的故宅中。君臣饥寒交迫,处在白波军的武力控制下。

天子初至洛阳,幸城西故中常侍赵忠宅。--《献帝春秋》

杨奉、韩暹等白波帅,本就是受到丁冲、钟繇的蛊惑,才兵行险招、强行出奔。此时粮谷匮乏,人尽寒心,理所当然地征询曹氏间谍们的意见。

丁冲等人的真实身份是否暴露、不得而知,但白波帅和天子在洛阳废墟走投无路、却是人所共知。

如上所述。李郭反目、天子东奔。这是曹操的在千里之外策划执行的连环计。

而曹氏连环计,此时即将进入下1步。

即:调虎离山、迁治许县。

建安元年(196)献帝在白波军的挟制下,自长安流浪至洛阳。

此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者的权力,实际是处在杨奉、韩暹、李乐、胡才这些白波故帅手中。当然,此时的汉廷,还夹杂了1些其他势力。

以董承为代表的“董卓系余孽”。

以杨彪为代表的“公卿大夫”。

以丁冲、王必、钟繇等人为代表的“亲曹势力”。

3方为各自利益而暗中角力。

然而献帝离开洛阳、东迁许县的最终决定因素,与上述势力均无关。

献帝都许,是为了粮草。

是岁,谷1斛5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这是关中之惨况,前文多次提及,此处略过。

关中之所以缺粮,是因为马腾搬空了董卓屯粮的万岁坞,也就是郿坞,此事前文亦提及,不再赘述。

张扬奉粮之事,也提到过,不再赘述。

等刘协1行人狼狈不堪地进入破壁残垣比比皆是的洛阳,那时刘协恐怕想死的心都有了。

千里无鸡鸣的洛阳,当然也无粮。

天子1行不愿坐以待毙,便与曹操的使节搭上了线。

曹操想把天子迁至颍川许县,因许县颇有存粮。

许县不是曹操治所。

曹操的治所开始在兖州东郡东武阳和濮阳;之后迁治兖州济阴郡鄄城。曹操真正南下颍川掠取许县,已是建安元年(196)的事情,即献帝迁都同年。

曹操攻略许县之后,发现当地满是黄巾。

汝颖黄巾有屯田习俗。

许褚在颍川做贼时,曾替当地豪强招募流民守卫坞堡。

汝南黄巾与许褚讲和的条件则是:

黄巾用自己的粮食,换许褚的耕牛。

粮乏,(许)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魏书十8》

这说明了两点。

首先是黄巾军有粮。

其次是黄巾军需要耕牛。

这充分证明,汝南黄巾是有耕作传统的。相比“流寇属性”的青徐黄巾,汝南黄巾更类似1群老实本分的农民。

颍川黄巾同样有屯田习俗。

颍川黄巾最早依附袁术和孙坚,在孙坚败死(192),袁术亡入淮南(194)之后,颍川黄巾在当地又扎根了两年。导致曹操入许县时(196),发现黄巾依然盘踞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