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重职不唯亲,完胜天下惊下(3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873 字 2024-07-06

偏裨将军,升格为“荡寇将军”(杂号)。

但其“襄阳太守”依然是遥领,襄阳实际在曹魏手中。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蜀书6关羽传》

总而言之,没有“资本”是刘备最大的问题。想封个太守,都只能画饼充饥。

更严重的问题是,有限的地盘中,郡守已被瓜分完毕(关、张、赵、葛、廖立、郝普)。

县令、县长则是鄙陋小职,无法收拢名士之心。

比如0陵大族蒋琬,与表弟潘濬、刘敏皆为荆州俊才。

刘备入蜀、征召蒋琬为广都县长,结果蒋琬嫌弃官儿小,竟终日烂醉,消极怠政。导致刘备视察时,蒋琬还在“神游爪哇”。

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蜀书十4蒋琬传》

当时备大怒欲杀琬,诸葛亮请托得免。其实刘备暴怒,恐怕出自蒋琬轻视自己“所授官小”的恼火。

蒋琬也不想想,当年刘备为了1个“安喜县尉”,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差点儿被张纯叛军杀掉(187)。

如今给了蒋琬县长之位,竟不知满足,也难怪刘备大怒。

县长4百石、县令6百石,大族出身的名士,根本看不起这点儿微薄的俸禄,甚至会嫌弃官小位卑,拒绝征召。

东汉“养志隐士”,非“公车征召”不至,即如此类。

“隐士养志”(沽名钓誉)的案例多到数不清。有些入戏太深的,甚至“公车征召”亦不肯出仕。详见《后汉书》、《3国志》,文多不载。

因此,入主成都,割据益州之后(214),刘备便要另想对策。

因为荆州郡县有限,益州郡县也不为多,更不用说还有刘璋旧部、益州土著、东州集团等势力亟待安抚。

刘备初入川,不可能完全剥夺旧人的权力、来补偿新人。

因此,如何安抚新、旧势力,便成为刘备集团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将军封号,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因为将军之职,本为征伐所设;遇有战事即授予,战罢则收归朝廷,属临时性质的职务。因此“无常事、不常置”也“无定员”。

换言之,将军号是1个可以“无限授予”的高阶职位。

这完全符合刘备的需要。

毕竟刘备不像曹操家大业大,刘备手里那点儿可怜的郡县数量,只怕“1个县城设置8个县长”都不够分,只好另辟蹊径,利用“秩2千石”的杂号将军,笼络人心。

于是刘备集团中,昔日的穷亲戚、穷哥们儿遂1夜鸡犬升天。

著名的“谈客3人组”(糜竺、简雍、孙乾),不过是耍嘴皮子的说客,未尝有所统御,均授将军封号。

孙乾秉忠将军、简雍昭德将军、糜竺安汉将军,位在卿上。

益州既平,拜(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蜀书8糜竺传》

先主定益州,乾自(左将军)从事中郎为秉忠将军,见礼次麋竺,与简雍同等。--《蜀书8孙乾传》

先主拜雍为昭德将军。--《蜀书8简雍传》

简雍是个满口黄段子的无赖,仗着“刘备发小”这层关系才做的将军。

他这个所谓的“昭德”(即光大德行)完全名实相悖,平日里是个“瘫腿箕坐、优游讽议”的政治混混,哪里有半点儿“昭德”之美!

(简雍)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適;诸葛亮已下则独擅1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蜀书8简雍传》

还有镇远将军赖恭,在交州刺史任上、被苍梧太守吴巨驱逐,不得已投奔刘备。按《吴书》所言,赖恭是个“昏头昏脑、不晓时事”的腐儒。这种糊涂虫竟也1夜间跻身“将军”之列,可笑至极。

0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吴书8薛综传》

刘备入川,鸡犬升天,几乎人人皆为将军。

但真正“有领兵之权”的将军,依然还是关张赵葛那班旧人,其余诸“将”,不过备位充数而已。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刘备资业有限,不得不利用“不设定员”的将军封号,擢拔群士、笼络人心。

刘备打的是什么小算盘呢?

将军名号,除了可以收拢人心,另有“自抬身价”的作用,为称帝劝进做准备。

刘备入川之始,诸葛亮便对刘巴说“主公收合文武、欲定大事”,即指篡代称帝之事。换言之,刘备称汉中王(219)、称皇帝(221)的计划,实际是前后手。

亮曰:“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0陵先贤传》

这就需要“劝进者”必须具备1定的资历地位。最好是前朝的3公9卿;至少也得是个将军、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