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的是,刘巴出身荆州0陵,与益州毫无干系,而且入蜀过晚,在刘备南征4郡之后(209)。
刘巴字子初,0陵烝阳人也。--《蜀书刘巴传》
可知刘巴与李严类似,因为“籍贯”与“入川时间”问题,在益州毫无根基,可以放心使用。
不难看出,在被刘备提拔的客将中,实际主要由“东州人”组成。
所谓东州人,即汉末丧乱时流寓至益州的司隶3辅(扶风、冯翊、京兆)与荆州(南阳为主)士人。以籍贯郡望而论,“东州人”与“荆楚人”有极高的重合度,双方存在明确的合流基础。
南阳、3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刘焉)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英雄记》
需要注意1点,在此次册封浪潮中,益州人是靠边儿站的,属于被严重边缘化的群体。
这个现象在刘禅时代曾经有所缓解,诸如马忠(巴西)、王平(巴西)、张裔(蜀郡)、张翼(蜀郡)、杨洪(犍为)等益州士人,曾在后主时大放异彩。
但益州人整体边缘化的趋势,直到蜀汉灭亡时(263)也没有得到太大改观。
在洪武雄编纂的《蜀汉士人仕宦表》中,荆州人占据约1半比例,至于益州人,则不得不与外州人(刘备元从)均摊剩余名额。
再来看建安2十4年(219)的册封。
刘备称王时,益州士人被排斥在“劝进者”之外。
建安2十4年(219)春,刘备兵发汉中,杀夏侯渊。同年秋,自领汉中王,并送还汉廷印绶,正式宣告独立。
此次封王,属于标准的僭越。
按照《劝进表》所言,是由马超、许靖、诸葛亮等人带头,依照东汉窦融故事,推举刘备做了大王,原文措辞,竟然是“臣等辄依旧典,封(刘)备汉中王,拜大司马”。
臣等(指马超、诸葛亮等人)辄依旧典,封(刘)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6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汉中王劝进表》引自《蜀书卷2》
诸葛亮彼时不过“布衣”,自始至终没有获得过汉廷的任何正式官爵,其“军师将军”也是刘备擅署的伪职。如此身份,居然能够表奏刘备做汉廷的大王,令人瞠目结舌。
对于这种尴尬现象,刘备自然也是知道的。在此番“政治表演”开始之前,不要钱般地册封了1大批杂号将军,连糜竺、简雍、孙乾这种“未尝有所统御”的谈客,都做了将军。可谓1毛钱十1个,1文不值。
其意在自抬身份,使“僭越称王”的仪式,显得更有份量1些。
益州既平,拜(糜竺)为安汉将军……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蜀书糜竺传》
先主定益州,(孙)乾自从事中郎为秉忠将军,见礼次麋竺,与(昭德将军)简雍同等。--《蜀书孙乾传》
彼时参与劝进的臣僚,前后1百2十人。有明确记载者,按班次高低,如下所示:
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
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1百2十人上言。--《蜀书先主传》
这份名单颇有深意。
比如班次最高的马超,是汉廷钦封的徐州刺史兼偏将军(见《典略》),由他带头劝进,自然可以抬1抬刘备的身价;至于许靖则是北国士族领袖,许邵的从兄,在流寓士人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影响力(见《许靖传》)。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名单中,竟然找不出1个益州人。
除了上节提到的士人,此次《劝进表》新出现人物中,射援是司隶扶风人,黄忠是荆州南阳人,赖恭是荆州0陵人。清1色的外州士人。
(射)援字文雄,扶风人也。--《3辅决录注》
0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吴书吕岱传》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蜀书黄忠传》
实际按照“1百2十人”的劝进规模来看,应该还是掺杂了少量的益州人;但人数过少,搬不上台面,因此也就被陈寿彻底略过。
从现存史料中,可以看出刘封(荆州长沙)与孟达(司隶扶风)也参与了劝进。
刘封以“副军将军”之尊,地位特殊,参与劝进自不必多提。孟达在《蜀书郤正传》中被称作“大将军”,虽然他从未做过大将军,但可以侧面印证孟达的尊贵地位。
(郤)揖为(蜀)大将军孟达营都督,随(孟)达降魏,为中书令史。--《蜀书郤正传》
不难看出,参与劝进者,主要就是荆楚系与东州系,益州人连劝进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此名单之中,没有赵云。
于是乎,许多喷子认为,赵云在季汉地位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