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之民间亦然,“富不过3代”的谚语,便是对此现象的生动反映。
皇帝堕落的现象,历来被史家所留意。
其大抵被解释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识5谷、不辨6畜”。
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陈书后主纪》
诚然如此。
如果1个人从生到死都不曾接触过民间,那其统治手段自然谈不上高明。
比如崇祯皇帝,励精图治,最后整肃吏治的善意,却沦为加派3饷的恶政,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灾难。
崇祯作为1个1辈子从未和任何普通百姓、有过任何接触的权贵子弟,对民间自然1无所知。
他所谓的决策不过是自己异想天开的意淫。
而明朝内阁由大官僚、大地主组成,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对崇祯的弊政,也乐见其成。
明朝末期,处理流民武装的讨论,最终从“放粮赈灾”变为“派饷镇压”,导致了更加剧烈的民乱。
崇祯这个冤大头,也便顺理成章地吊死了。
今海内民穷已极,物力几何?有额编又有加派,有正供又有杂项,有见征又有带征。顷者催使4出,追呼遍野,敲朴淋漓,民间鬻子析骨之惨,种种不忍见闻。--《崇祯长编》
这与刘协何其相似?
赵旻焉敢还政于此昏庸之辈?
朱由检死前1定很不甘心。
他在位十7年间,不观歌舞,不近女色,苦读圣贤书,还经常延揽学者在宫中讲授经典,最终却沦为亡国之君。
何也?
其实问题就出在“圣贤书”上面。
中国的圣贤书,劝人向善不假,却把历史的尔虞我诈、政治的阴暗冷酷1笔抹杀;或者微言大义,美其名曰“春秋笔法”。
宫廷教师在给皇帝上课时,也断然不敢涉及这些阴暗面。
试想,皇帝长期接受这样“干净”的教育,能懂得什么人情世故?
历史上绝大多数守成之主,能力都庸劣不堪。
因为这种宫廷教育,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培养出1个“学术修养很高、情商水准很低”的儒士。
更多见的情况,则是培养出1个“既不学无术、又耽于逸乐”的昏君。
窃以为,若朱由检不那么敬业,或许明朝国祚还能延长数十年。
虽然最终还是会完犊子。
没办法,明朝的社会体制,已经决定了其国祚不可能太久。
经济严重畸形嘛!
朱由检,与刘协相似之处不少,所以,由其人做引子,咱们来引申讨论1下3国皇帝们。
曹刘孙3家的子孙辈、素质远逊于父祖辈,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甚至留下了“扶不起的阿斗”1类的谚语。
实际操作中,在“圣贤书”的问题之外,又有新的情况。
即:封建王朝的创业之主,本身就是历史的捏造者。
这就导致其后世子孙,对权力更迭的认知,更加模糊。
先来看捏造历史最离谱的曹魏:
曹操作为“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的人间枭雄,戎马3十年,对民俗百态、人情世故可谓了如指掌。
然而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曹操总是不惮于撒谎的。
最典型者便是袁曹的复杂关系。
袁绍作为曹操的昔日主君,曾在曹操创业之初(西历190-196)给予了巨大的助力。
袁绍不仅先后表奏曹操为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还在张邈之乱(194-195)时伸出援手,拯救曹操于水火之中。
(曹操)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袁绍)唯强幹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吕)布众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为袁绍檄豫州》
然而随着曹操的最终胜利,袁绍的历史功绩遭到1笔抹杀,不仅2人昔日的“君臣关系”被讳称为“盟友关系”,曹操还污蔑袁绍有称帝之志。
绍复使人说太祖曰:“今袁公势盛兵强,2子已长。天下群英,孰逾于此?”太祖不应。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王沈《魏书》
逆贼王沈已经将史书改到面目全非。
考虑到《后汉书袁绍传》有万余字,而《魏书袁绍传》仅有3千字。
曹魏政权对袁绍的贬低、篡改可谓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如果不是因为袁绍实在绕不过去,恐怕王沈等人都不想给袁绍立传。
再者便是对战绩的篡改。
比如官渡之战(199-200)时
《刘晔传》、《武帝纪》言之凿凿,称曹操以“56千疲敝之众”抵抗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