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堕5(3 / 5)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692 字 12个月前

心照不宣的规矩。

先说刘备。

刘备对自己的发迹史,建元在中平元年(西历184)镇压黄巾…这是扯犊子!

就刘备那黑大哥的本色,黄巾之乱时他那叫黑吃黑!

而且,通过《典略》可知,其人发迹始自中平4年(187)镇压张纯。

中平4年,渔阳人张纯与同郡张举举兵叛。--《后汉书灵帝纪》

平原刘子平知(刘)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后(备)以军功,为中山安喜尉。--《典略》

刘备的第1个职位“安喜县尉”恰好就在中山国(张纯是故中山国相),可知鱼豢为是,陈寿为非。

对“衣带诏”(199)事件始末,刘备亦有点篡,虽然其人保留了部分底线。

刘备在自领汉中王(219)时,曾给献帝上表,称昔日与车骑将军董承共诛曹贼,可惜大计泄露,功败垂成。

(臣刘备)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蜀书先主传》

按此表是刘备拟写,可知这番说辞,是彼时蜀汉政权内部对“衣带诏事件”的官方定性。

虽然《先主传》讳称董承之死在前,刘备之叛在后…

但考察《武帝纪》与袁宏《后汉纪》可知,出卖董承集团的人,恰恰就是刘备。

因为刘备刺杀车胄是在建安4年(199)年末,为此董承在翌年(200)年初,才遭到曹操的肃查而死。

可知刘备叛乱在前,董承伏诛在后。

(建安4年)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5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魏书武帝纪》

换言之,刘备的提前行动,暴露了董承集团。

无论刘备当年是有意还是无意,董承之死(200)确实是因为刘备而起。

但十9年后(219),刘备却堂而皇之地将“董承之死”的责任推给曹操,还骂董承“谋事不密”,反把自己撇个干净,表现出1副大义凛然的模样。

可见在隐藏阴暗过往的问题上,刘备与曹操并无区别。

有多少人知道,刘备是黑大哥…啊呸!游侠出身?

再说孙吴。

孙吴对国史的篡改,大概最为严重。

比如将瓜农出身的孙坚,美化为“世仕州郡”的豪族权贵,还和春秋兵圣攀亲戚,称自己是“孙武子之后也”。

(孙)坚父名钟,因施瓜供异人而获吉地。--《异苑》

(孙)坚世仕吴(郡),家于富春,葬于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5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韦曜《吴书》

孙权掌权之后,大搞肃反清洗,先后掀起了暨艳案(224)、吕1案(236)、2宫案(242)等血腥巨案,东吴诸臣几乎无1幸免。

更为诡异的是,暨艳与吕1,这两位处在风暴漩涡的人物,居然无传,记载散佚。

以至于历朝历代史学家们不得不搜求诸书,辑录0散的片段来还原事件始末。

至于2宫案中,孙和与孙霸的政治斗争,也就是南鲁之争,已经严重到“吴国举朝中分”的地步。

但“南鲁之争”如此大事,在《吴书》中居然不见记载,必须求之于吴0陵太守殷礼之子殷基的《通语》,才能窥见事件的严重程度。

自侍御宾客造为2端,仇党疑2,滋延大臣。丞相6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通语》

原因无他,暨艳案、吕1案、2宫案的幕后主使者,其实就是孙权本人。

关于这点,魏晋领域的学者(比如田余庆、王永平)已经多有论述,先前云某也曾提及此事,此非重点,不再赘言。

如此看来,孙权对待历史的阴暗面,比曹刘更加简单粗暴,直接删除相关记载,彻底摧毁其存在痕迹。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篡改历史的恶果是什么呢?

上章提及:封建君主的素质下跌,与宫廷教育密切相关。

在“宫廷教育”与“民间现实”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居于深宫的帝王,往往对社会的运作方式、政治的阴暗血腥1无所知,因此也便很难有所作为。

试想,与民间彻底割裂的皇帝,整天读1些政治正确的圣贤书,却躲在宫里做决策,反过来指导老百姓应该如何如何,这不是用臀部指挥首级吗?

因此,3国君主随着时间推移,素质也便1代不如1代。

曹操是创业之主,百战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