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堕5(4 / 5)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692 字 12个月前

曹丕的成长环境也恰逢乱世。

因此魏武、魏文两代,对民间疾苦有些了解,还算有所作为。

到了曹叡朝…

曹叡可以算是深宫之中长大的“少爷羔子”。

即位前(226),其人甚至“未尝与朝臣有所交接”,对民间自然更是懵懂无知。

好吧,这其实也是孝子丕的锅。

曹叡本人大概都没想到,有朝1日自己能当皇帝。

(明)帝与朝士素不接。--《世语》

因此曹叡统治期间,骄奢淫逸、大兴宫室;吏治极端败坏、百姓饥寒冻馁、士卒妻离子散。

农夫废业,民有饥色。陛下不以是为忧,而营作宫室,无有已时。--《魏书杨阜传》

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魏书高堂隆传》

好在曹叡“持法甚严”,又能够知人善任,多次抵御了吴蜀的进攻,总算没闹出大乱子。

到了齐王、高贵乡公与常道乡公时代,不仅彻底与民间脱节,对宫廷政治的运作方式也不再了解,彻底成了书呆子。

比如曹髦,勤学不倦,年纪轻轻便有了大儒风采,被钟会称作“文同陈思”。陈思王即曹植。

公(曹髦)神明爽俊,德音宣朗。罢朝,景王私曰:“上何如主也?”钟会对曰:“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魏氏春秋》

但是空会读书有用吗?没用。伟人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1标准”,讲的就是书本的知识,必须与现实的实践相结合。

曹氏诸少帝除了会读书,1无所长。

最好的结果,就是成长为曹髦,欲奋力反抗,结果被司马氏的狗腿子1枪刺死,横毙街头。

总算不堕其人祖宗魏武之刚勇遗风。

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汉晋春秋》

至于曹芳、曹奂之流,在这种的宫廷教育下,远不如曹髦。只能“坐受废辱,贻笑千古”。

(曹髦曰)吾不能坐受废辱(指齐王芳)。--《汉晋春秋》

至于蜀汉的刘禅,是庸才弱主的代名词,不提也罢。

刘禅是刘备4十6岁所生,“老来子”总是极受宠爱的,甚至为了保刘禅太平,刘备把养子刘封都处死了。

后主成长时,刘备已经发迹,因此也不出意外地变成1个庸人。

(刘禅)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自(诸葛)亮没后,(蜀汉)兹制渐亏,优劣著矣。--《蜀书后主传》

没办法,刘禅长于深宫,身边只有奸宦佞臣。

要不是仗着诸葛亮等人的勉力维持,只怕刘备刚死,蜀汉便要崩溃。

同时代的孙权诸子,亦劣弱不堪。

孙权的继承者孙亮,是其6十岁时所生,已经是爷孙的行辈差异。

因此孙亮无疑成长于深宫之中。

按记载,孙亮幼年极为聪慧,简直有如神明。

最终其人却因为谋诛权臣,而泄露被废。

注:孙亮断案如神,事见《吴历》与《江表传》,文多不载。

实际泄露孙亮计划的,正是他的岳父和老婆。

(孙亮曰)卿宣诏语卿父,勿令卿母知之。女人既不晓大事,且(孙)綝同堂姐,邂逅泄漏,误孤非小也。”(全)纪承诏,以告(全)尚,尚无远虑,以语纪母。母使人密语綝。綝夜发严兵废(孙)亮。--《江表传》

皇帝隐居深宫,身边除了太监,侍讲,就只有女眷。

太监多是文盲;

侍讲碌碌无为;

女眷由于受不到教育,更是百无1用。

所以,即使资质如孙亮般上乘,也不免沦为庸主。

至于孙亮之后的孙休,虽然也勤学不倦,最终却被张布等权臣蒙蔽,捉弄得1塌糊涂。

孙休做皇帝时,不仅平日里见不到外臣,连遗诏都被篡改,自己的亲儿子也被废掉。

(孙休)欲延曜侍讲,而左将军张布近习宠幸,事行多玷,惮曜侍讲儒士,又性精确,惧以古今警戒休意,固争不可。--《吴书韦曜传》

孙亮、孙休在“苦读圣贤书”方面,不可谓不勤奋,最终却均以悲剧收场。

这正是因为所谓的圣贤书,不肯教授君主以人情世故,反而天马行空地扯些废话,比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之类的浮夸虚言。

说的好像只要君主修身砥砺,诚心祭祀,就能天下太平1样。

这不是扯吗?

在如此荒唐的教育下,嗣君们不仅不了解民间的疾苦,甚至连宫廷斗争的残酷都1无所知;

他们沦为庸才甚至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