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诡谲难揣度,豪壮终得获3(4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845 字 11个月前

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董)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魏书袁绍传》

董卓甚至无耻地说出,刘协是董太后所养,与自己“有同族之亲”。

实际董太后是冀州河间人,董卓是凉州陇西人,根本不可能存在亲属关系。

(董)卓以(陈留)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董)卓自以与(董)太后同族,有废立意。--《后汉书董卓传》

可见董卓擅行废立,实际是为了杀人立威,同时挟“拥立天子”的功劳,独擅朝纲。

彼时的董卓,麾下“8种西羌,壮夫震栗”,又先后吞并了何进、何苗与丁原的部曲,威势熏天,群臣莫敢忤逆。

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8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指董卓)权以为爪牙,壮夫震栗,况小丑乎!--张璠《汉纪》

即使拥有如此强横的实力,董卓为了废立之事,依然苦心编纂了诸多借口……

虽然这些借口荒诞不经,但荒诞不经的名分,那也是名分不是?

董卓出身边地,“习于夷风”,乃至被称作“羌胡之种”。在东汉士大夫眼中,他大抵是个没有规矩的人。

(董卓)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魏书董卓传》

但入了京都之后,没有规矩的董卓,也不得不效仿起士大夫阶层的规矩,为自身的荒唐行径,寻找大义名分。

以东汉末年何、董两代外戚的覆灭史来看,实力与名分,可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权力斗争固然以“实力”为依托,但又不全凭实力;在实力之外,必须笼罩上1层“名分”的面纱。即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1点并非东汉独有,2十5朝皆如是;甚至并非中国独有,西方亦然。

比如臭名昭著的十字军东征,干的是杀人放火的勾当,口中却宣称在贯彻上帝的意志……

仿佛有了这般自欺欺人的借口,对异教徒的圈圈叉叉及烧杀,便具备了不可撼动的合法性。

呵呵!

某人洗白鸦片战争…

拜托!鸦片战争本质上与十字军东征有何区别?

所谓自由贸易…我了个姥姥!那不也是扯犊子的名分嘛!我呸!

所谓的名分,不过是实力者对“不合理法之行径”的自我辩护。

举例而言,魏帝曹髦即位之初,是“神明爽俊,德音宣朗”的良才;

而曹髦被弑之后,则成了“丑逆不道,性情暴戾”的狂徒,前后判若两人,可知全出于司马氏的污蔑。

(高贵乡)公神明爽俊,德音宣朗。罢朝,景王(司马师)私曰:“上何如主也?”钟会对曰:“才同陈思(指曹植),武类太祖。”--《魏氏春秋》

所谓的大义名分,不过烟花柳巷处之遮羞之布,秦楼楚馆间之贞节牌坊耳!

诸君若想了解袁绍、袁术及公孙瓒之间的恩怨情仇…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