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下(4 / 5)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658 字 11个月前

8岁。

司马骏,56岁能书数,魏王(当作齐王)为帝,骏8岁为散骑常侍。--《晋诸公赞》

换言之,3十2岁的司马师,与8岁的弟弟在同年“始为官”,令人瞠目结舌。

唯1合理的解释,就司马师在明帝朝(227-239)被彻底禁锢,终身不仕。

司马师大概是因为出道太晚,乃至自己都4十6岁了,还被吴将诸葛恪骂作“幼弱”。

(诸葛恪曰)司马懿先诛王凌,续自陨毙,其子(指司马师)幼弱,而专彼大任。--《吴书诸葛恪传》

恐怕诸葛恪所隐喻的,并不是司马师的年龄,而是司马师的“仕宦资望”,亦即职业履历。

毕竟彼时1个3十多岁不得出仕的顶级官僚子弟,难免沦为魏蜀吴3国的政治笑料。

司马师被废黜禁锢,与他“参与浮华”高度相关。

按太和4年(230)浮华案发与司马师的生年(208)来看,东窗事发时,司马师2十3岁。

其刑期之长、禁锢之深,恐怕司马师的罪行,比何晏、夏侯玄等人要严重得多。

只不过魏晋嬗代,为了遮掩其丑,才把何晏、夏侯玄等人推上前台。

目前有1种声音,认为浮华十5党人之中,司马师很可能位列“4聪”之中。

应该说,这种看法很有见地。

(3)司马昭

司马昭与司马师相似,在明帝朝也不得发迹。

在景初2年(238),即曹叡死亡的前1年,才出仕封侯,大抵可以视作司马懿嫡长子(司马师)被废黜之后的安抚行为。

魏景初2年,封(司马昭)新城乡侯。正始初(齐王时代),为洛阳典农中郎将。--《晋书文帝纪》

在司马师诛杀夏侯玄时,司马昭又“涕泣屡请”,可见他与其兄1样,亦深度参与了浮华1案,与夏侯玄等人深相友善。

(夏侯)玄之执也,卫将军司马文王(即司马昭)流涕请之。--《魏氏春秋》

按司马兄弟3岁的年龄差异来看,浮华案发时(230),司马昭2十岁,亦被长期禁锢,8年之后(238)才出仕,很有可能也是浮华十5党徒之1。

(4)傅嘏

傅嘏是个善于见风使舵的政治混混,其人毫无政治立场可言。

且其曾经深度与浮华党人交结。

浮华案发时,傅嘏2十2岁,之后不见记载,曹叡死后始出仕。

在曹马党争(240-249)时,傅嘏投靠了司马懿,事后还大骂何晏、夏侯玄,将自己的“浮华身份”撇了个干净。

(何晏、夏侯玄)求交于(傅)嘏而不纳也……嘏答之曰:“泰初(夏侯玄)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何平叔(何晏)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傅子》

《傅子》1书,是傅嘏的堂弟傅玄编撰,对于亲族的政治污点,自然是百般回护;

历代史家,均怀疑这段记载(傅嘏未参与浮华)的真实性。

近代学者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识鉴第7》中,写过发人深省的考辩文章,详细论证傅嘏与夏侯玄等人的亲善关系,可谓鞭辟入里。

篇幅所限,便不再引用。

由此可见,傅嘏无疑也是浮华案中核心成员之1。

综上所述,“浮华十5党徒”的名单,便基本浮出水面。

即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夏侯玄、诸葛诞、司马师、刘熙、孙密、卫烈、以及“畴”、“备”等十3人;

另外两人,则很有可能是司马昭与傅嘏。

关于浮华案的确切案发时间,存在1定争议。

由于该案的发起者董昭,时为司徒,但其身份又曾历经“行司徒事”与“为真(司徒)”的始末变迁,因此关于浮华案的时间勘定,至今存疑。

董昭,便是本书中的赵旻第1元老董公仁。

其人虽被曹操猜忌甚至欲加害,但成功熬死了曹操和孝子丕,甚至险些熬死更孝子的曹叡…

曹氏祖孙3代,真可谓哄堂大孝。

太和4年,(董昭)行司徒事,6年,拜真(司徒)。--《魏书董昭传》

比如王晓毅在《论曹魏太和浮华案》1文中勘定为“太和年间”,而柳春新在《青龙浮华案》1文中勘定为“青龙年间”。

当然,无论是太和(227-232)还是青龙(233-236),均为魏明帝统治期间,只是关于具体案发时间有意见牴牾。

浮华案是1个庞杂繁复的专题,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涉案人员多,区区数千字,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着重论述十5党徒的具体名单。

从可见的史料来看,有十3人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另外两人(司马昭、傅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