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194),益州的局势已经稳定。
翌年(195)关中诸将又因乏粮而自相混战,因此荀攸进退失据,被迫驻足荆州,观望时变。
诸将争权,遂杀(樊)稠,并其众。(郭)汜与(李)傕转相疑,战斗长安中。--《魏书董卓传》
从时代背景推断,荀攸进入荆州南阳之后,很可能还依附过刘表或张绣。
只是《荀攸传》对此语焉不详,因此难于定论。
直至建安元年(196)曹操挟天子迁都许县,荀攸仍在“观变蜀汉”,不肯接受征召,可见他仍未放弃入川割据的念头。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荀)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魏书荀攸传》
曹操“素闻攸名”,遂致信荀攸,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又以汉帝名义招诱,经过1番艰难运作,终于成功征辟荀攸入朝。
自此之后,荀攸遂成曹操谋主,转战天下,并以“算无遗策,经达权变”的美名留于史册。
综上,荀攸险些割据1方。
刘晔是曹魏侍中,历仕3朝,功勋卓著。
从记载来看,其人可谓算无遗策、奇谋百出。
刘晔与程昱、董昭、郭嘉、蒋济、刘放等人合传,被陈寿称作“智计筹划,荀攸之俦俪”,足见其谋主地位。
刘晔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魏书刘晔传》
刘晔归降曹操,是因故主(庐江太守)刘勋被孙策击破,随勋北降曹魏。
庐江太守刘勋率众降,封为列侯。--《魏书武帝纪》
虽然《刘晔传》称其因为宗室身份而“不欲拥兵”;
但从刘晔的早年行为中,可以看出其绝非甘于贫贱,反而野心勃勃。
刘晔是扬州淮南人,在汉末丧乱之际,曾写信招募鲁肃,想要“共襄大业”。
在鲁肃未能如约前来后,刘晔转而谋杀扬州宗帅郑宝,并吞其部曲。
之后,刘晔便与庐江太守刘勋合兵。
刘子扬(即刘晔)招(鲁)肃往依郑宝,肃将从之。(周)瑜以权可辅,止肃。--《通鉴考异》
(刘)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郑)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魏书刘晔传》
从刘晔“先杀郑宝、后投刘勋”的记载中,不难看出,所谓“曹公有令”纯系事后的附会之辞。
可知其起事之初,实际是拥兵聚众,图谋割据。
何况刘勋本人,同样为宗室。
按刘晔出于东汉阜陵王之后,虽然诡称“不欲拥兵”,实际无论如何也洗不掉“宗室拥兵”的尴尬。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魏书刘晔传》
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魏书刘晔传》
由此可知,所谓的“放弃兵权”不过是文过饰非,是针对刘晔日后在曹魏的尴尬境遇(屡受猜忌)而言。
清代学者何焯先生,便清楚地点破其玄机所在。
此时曹氏代汉之势未成,以支属不欲拥兵,乃(刘)晔后来饰词。--《义门读书记》
综上所述,荀攸、刘晔2人皆有机会成为1方诸侯,只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最终未能如愿罢了。
惜哉!
若此智谋极高的2人亦登场逐鹿,想必历史会更加精彩。
云某因写此扑街破书,通读数十遍《3国志》及《裴注3国志》后,愈发觉得,正史实际上远比演义精彩有趣。
云某甚至在考虑,再写1部自汉末黄巾之乱到曹魏正始之变、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编年体通俗史,以揭秘陈寿先生以草蛇灰线笔法隐藏的真相。
其中各个英雄之间真实发生的故事,1定比崇尚正统、带有明显政治立场、价值观和态度的演义好玩儿。
嗯…等等…王允之事似乎没有收尾?
好吧,本章将工程补完。
董卓之死人所共知,但对其死亡始末,尤其是其死后长安城中的风云变幻,历来鲜有关注。
其实董卓败亡,本质是并、凉2集团的相互倾轧。
董卓在世时,勉强能够镇得住场面,但矛盾日积月累,最终不免要爆发。
而暗杀董卓的计划,无疑经过精心策划。
王允等人之所以1击得手,得益于凉州主力鏖战豫州,长安空虚的契机。
但掌权之后的并州集团,既没有公忠体国,也没有安抚叛军,反而发了疯般地争权夺利。
1方面是其内部自相残害(吕布李肃),将相失和(王允吕布);
另1方面其又构衅外敌,先杀蔡邕,又拒绝李傕的请降,竟不肯有丝毫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