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笔墨蘸宠辱,春秋何人书上(3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646 字 11个月前

董卓传》

陈寿先生这个说法,请恕云某不敢苟同!

显而易见,做为董卓的同类人,曹操至少比董卓残暴十倍,可惜,陈寿不敢如实写!

他还要留下脑袋恰饭。

换言之,陈寿的评语,带有比较明显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

实际上,董卓老贼在洛阳的1系列暴行,虽然大逆不道,但均有理论指导;

其人并非纯粹的丧心病狂。

董卓在中平6年(西历189年)8月上洛,旋即废黜何太后与少帝(刘辩),改立少帝异母弟献帝(刘协)。

此事人所共知,这也是董卓老贼最受诟病之处。

但换个角度考虑,若刘协仍有兄弟,恐怕不管袁绍还是曹操,大概都会重复董卓老贼的操作。

此处实际存在历史原因。

因为灵帝临终之际,确实存在过“改立太子”的争议。

彼时灵帝欲改立幼子刘协为太子,并委托了权宦蹇硕为辅弼。

由于蹇硕是西园军“上军校尉”,把持兵权,因此1度引发大将军何进(少帝亲舅)的憎恶,最终兵戎相见,蹇硕被杀。

6年,(灵)帝疾笃,属(刘)协于蹇硕。硕既受遣诏,且素轻忌于进兄弟,及帝崩,硕时在内,欲先诛(何)进而立(刘)协。--《后汉书何进传》

何进兄妹是少帝的党羽,而董太后(灵帝生母、何皇后婆婆)与侄子董重(骠骑将军),则党附陈留王(即献帝)。

因此两代外戚争权,最终董重被何进逼杀,而董太后则被何后鸩死,天下哗然。

(何)进举兵围骠骑府,收董重,免官,自杀。(董)后忧怖,疾病暴崩。--《资治通鉴汉纪5十1》

而众所周知,董太后就是被何皇后neng死的。

董卓上洛后,自以为与董太后属“同宗之亲”,因此对逼杀董氏姑侄的何进兄妹,十分反感。

虽然董卓出身凉州陇西,而董太后家族出身冀州河间,但董卓依然认为与灵帝老娘家有“同姓之亲”。

典型例证即董卓收留了董太后的侄子董承(就是“衣带诏”那个董承),宠为腹心,乃至时人便混淆了董承的出身,还以为他是董卓的亲戚。

近董公(即董卓)之强,明将军目所见,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献帝起居注》

董卓废黜何太后的理由,相当冠冕堂皇。

因为少帝继位后,何太后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而何进则招募4方英豪、欲逼使太后归政。

而董卓恰恰是何进招募的外藩,因此废黜太后名正言顺。

董卓逼杀何太后时,借口其“逆姑妇之礼”,暗指何后鸩杀婆婆(董太后)。

皇太后(何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董太后)暴崩,众论惑焉。3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献帝起居注》

董卓还称“永乐太后(董太后)暴死,天下疑惑,因此皇太后无母仪天下之资格”。

实际上,老贼是打着“为董太后报仇”的幌子。

这1点,老贼虽极为过分,但至少还有个能堵住悠悠之口的幌子。

董卓废少帝,是借用“霍光废昌邑王”的路数。即所谓“废昏立明”。

(董)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刘辩)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刘协)。”--《后汉书董卓传》

曹魏权臣司马师废齐王曹芳;东晋权臣桓温废司马昱,也都是同样借口。

所以,这哥仨本质上并无分别。谁也别指责谁是乱臣贼子,因为哥仨都是!

非要说分别,董卓也就比后两者多杀了1个何太后…

司马师根本不可能杀郭太后,他俩是1伙的!

董卓之所以倾向陈留王刘协,是因为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皇子,绰号“董侯”。

这天然博得了董卓的好感。

董太后自养(刘)协,号曰董侯。--《后汉书皇后纪》

客观评价,董卓废黜何太后与少帝,改立灵帝幼子,不可视作纯粹的逆举。

因为灵帝生前就屡次准备改立太子,且何太后杀董太后在先,何进召董卓在后,其行为逻辑是合理的。

董卓受诟病之处,主要在于杀害何后与少帝。

此举恶劣至极!

而且此事与“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完全无关!

这也是董卓从“权臣”被定性为“逆臣”的直接原因。

董卓盗掘东汉诸帝坟陵、挖掘宝物,是历史公案,甚至吕布亦积极参与其中。

但考察初始情形,可知盗墓并非纯粹贪财,而是存在“泄私愤”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