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认怂袁本初,如火亦如荼下(3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709 字 11个月前

送死!

他只有投靠曹操1途。

董昭能看出来,此时无论吕布,还是刘备,均非袁绍对手。

既然袁绍选不了,老子就选曹操吧。

那么,是时候准备1份投名状了!

所以,董昭最早的政治运作,是劝说张杨放行曹操的使者,使赴长安朝贡,因此得到曹操的好感。

《钟繇传》亦涉此事,只是专美传主而不涉董昭,有所偏废。

(张)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董)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魏书董昭传》

(李)傕、(郭)汜等用(钟)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魏书钟繇传》

兴平2年(西历195年)献帝东奔,于建安元年(196)抵达洛阳。

董昭此时又代表曹操与护驾诸将(杨奉、韩暹、董承、张杨)斡旋往来,最终为曹操谋取了镇东将军、费亭侯的官爵,进1步化解双方宿怨。

(董昭)作太祖书与(杨)奉……奉得书喜悦……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董)昭迁符节令。--《魏书董昭传》

从董昭“作太祖书”的记载,亦可看出彼时他虽在名义上归属张杨,实际已与曹操暗通款曲,因此才能串谋1气,共相首尾。

有鉴于此,曹操领兵上洛之后(196),“引昭并坐”,给予对方崇高的政治待遇;

而董昭也不负所望,向曹操进献了“迁都许县”之策(曹操旧治济阴鄄城,见《夏侯惇传》),借此独霸天子,遂开启汉魏嬗代之路。

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董)昭并坐。--《魏书董昭传》

(董)昭曰:“将军(指曹操)兴义兵,以诛暴乱……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县)耳。”--《魏书董昭传》

需要特别注意,董昭投曹之后,虽然政治地位崇高,但长期充任汉官,并未进入曹操幕府。这反映出彼时的董昭并不受到曹操信赖。

这里需要简单说明1下曹魏集团的政治结构。建安年间(196-220),曹操集团中实际存在两套班子,1套是汉廷官僚,另1套是曹氏幕府属员。

曹操的心腹在汉官身份之外,1般都“兼领司空府、丞相府事”。

这些曹氏府属便是魏公国、魏王国中公卿、尚书的前身(如王修、毛玠等人)。

至于立场摇摆或心向汉室者,则纯粹授予汉廷职务,不在曹操的幕府中供职(如孔融、荀彧、杨彪等人)。

(曹操)乃礼辟(王修)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魏书王修传》

太祖为司空丞相,(毛)玠尝为东曹掾……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魏书毛玠传》

举例而论,曹操称王后,夏侯惇认为“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在夏侯惇看来,担任“汉官”乃是对曹操的“不臣”行为。

可见曹操幕府属员与汉廷臣僚,虽然在名义上可以兼任,但实际乃是对立的两套系统。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夏侯)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王沈《魏书》

而董昭的官职安排则特别值得注意。

他在建安元年(196)投曹,但直至建安十2年(207)才正式进入司空幕府,中间竟有十余年的“考察期”。

袁尚依乌丸蹋顿,太祖将征之(事在建安十2年)。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2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太祖表封(董昭)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此为幕府属员)。--《魏书董昭传》

在此期间(196-207),曹操不吝高官重爵,先后授予董昭“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谏议大夫”等职务,待遇可谓不薄,不过这也意味着曹操始终待董昭以客卿之礼,并未以臣僚视之。

(建安)3年,昭迁河南尹……以昭为冀州牧……徙昭为徐州牧。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邺既定,以昭为谏议大夫。--《魏书董昭传》

另外需要注意:

在董昭的诸多头衔中,除了“顾问应对”的谏议大夫,其先后担任的牧、守职务,多为遥领,并无实权。

从某种意义上看,董昭在曹操集团的前十年,待遇近似于刘备(左将军、宜城亭侯)、贾诩(执金吾、冀州牧),即新归顺的流亡诸侯或海内名士,虽然位尊爵厚,但并非曹操眼中的“自己人”。

(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蜀书先主传》

太祖见之,喜,执(贾)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魏书贾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