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贼”只是曹魏叙事下的蔑称。
彼时参与拥立刘虞的曹操,跟随袁绍对抗黑山,其本质是“另立朝廷、抵抗王师”的僭逆之举。
《武帝纪》对曹操“发迹兖州”的过往,语焉不详。
其中隐瞒略过的、当是“附庸袁绍”与“激战黑山”的黑历史。
首先应该明确1点:黑山贼非贼,而是所谓“官军”!
“黑山军”是关中麾下的王师,用以对抗关东袁绍。
黑山诸头目,早在灵帝时期便接受了朝廷招安。
张燕为中郎将,杨凤为校尉。
燕乃遣使至京师,奏书乞降,遂拜燕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岁得举孝廉、计吏。--《后汉书朱儁传-附传》
从张燕可以“每年举孝廉、计吏”的特权来看,可以将黑山军团、看作1个“特区”性质的“郡级行政单位”。
其酋帅受官,绝不止张、杨2人而已。
灵帝死后,未见黑山军“弃官做贼”的记载;关东兵起,也未见黑山军“参与讨董”的记载。可见黑山在初平初年(190-191),政治立场上、与董卓并无矛盾。
黑山军不仅未参与关东诸侯的讨董行动,反而联合公孙瓒,抗击“讨董盟主”袁绍。
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张)燕遣将杜长等助瓒,与绍战。--《魏书8张燕传》
历来皆将“公孙、张燕联军”视作公孙瓒为吞并冀州、而主动联合黑山;
实际恰恰相反,是张燕主动联系公孙瓒对抗袁绍。
线索人物就是壶寿。
壶寿是“长安所署冀州牧”。长安即“关中政府”的代名词,指代先后在董卓、李傕、郭汜控制下的西凉霸府。
有趣之处,是“冀州牧壶寿”,1直呆在黑山军之中,直到被袁绍杀害。
壶寿,还是发动袁绍邺城之乱的幕后主谋。
(袁绍)讨于毒,围攻5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英雄记》
关中署置的冀州牧,竟与黑山军搅在1起;
足见张燕集团的性质,实际是“臣事关中”的董卓盟军。
类似性质者又有关中所署“兖州刺史”金尚,用来牵制“伪刺史”曹操等等。
张燕的集团性质和政治倾向,是尤其需要明确的。
如果单纯将其视作“黑山贼”,则无法理解其对抗袁绍的原因。
《3国志》秉承“晋承魏祚”的原则,不免为尊者讳;
因此冀州牧壶寿、以及张燕“岁举孝廉”的身份线索,均不见记载。
这些事,云某之前已反复做过说明,不再赘言。
成书于刘宋的《后汉书》因为忌讳较少,故可秉笔直言。
黑山军对抗袁绍,本质是“王师”对抗“贼军”。
有趣的是,张燕代表王师,而袁绍则代表贼军。
初平初年(190-191)的关东军阀身份定位,是很值得挖掘的问题。
先来看:韩馥与董卓的关系
韩馥的固有形象,是“昏头昏脑、胸无大志”的窝囊废。
其人坐拥千里冀州,却被袁绍恐吓得“主动让贤”,最终死于茅厕,贻笑天下。
实际并非如此。
韩馥直至中平6年(189)8月还在洛阳任职,是董卓任免其出任冀州牧。
因此,韩馥的政治倾向是值得探讨的。
幽滞之士,多所显拔。(卓)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后汉书董卓传》
在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暴乱之时,韩馥招募冀州诸从事(高级州郡吏),咨询战和大计,开口竟然是:
“今日之事,我助袁绍,还是助董卓?”
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英雄记》
可见,韩馥出任之始,其政治立场无疑是倾向董卓的。
在治中从事(刺史麾下3把手)刘子惠的劝谏下,才倒向了叛军袁绍。
因此,初平年间(190-193)董卓布置在关东的棋子,除了孔融(青州)、公孙度(辽东)、刘表(荆州)之外,韩馥(冀州)亦在其中。
再来看:曹操与“拥立刘虞”的关系
狗贼王沈《魏书》与陈寿《魏书》均异口同声地表示,袁绍与韩馥谋立伪帝刘虞,遭到曹操抵制,甚至称“曹操自此暗怀杀袁之计”。
太祖大笑曰:“吾不听汝(立刘虞)也。”绍复使人说太祖,太祖不应。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王沈《魏书》
实际就彼时袁曹关系来看,曹操衣食、兵卒皆仰食于绍,其人为袁绍麾下得力干将,决不可能忤逆袁绍之意,更不用提“图谋诛绍”云云。
且刘虞死后(193),曹操遣使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