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下野。
夏4月,卓还长安。秋7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魏书1武帝纪》
而之前“惨败荥阳、士卒多叛、兵不满5百”的落魄军阀曹操,也突然间精神抖擞,引兵入(兖州)东郡,激战十万黑山。
更可怪者,是此战曹操居然还打赢了。
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5百余人。--王沈《魏书》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魏书1武帝纪》
世上岂有5百打十万的道理?
难道是皮萨罗大战印加军?
袁绍胁夺冀州之前,曹操籍籍无闻;
袁绍胁夺冀州之后,曹操便小宇宙爆发,痛击黑山“十万大军”。
其中吊诡之处1目了然。
曹操的兵卒,实则来自于袁绍。
而且…
那哪是什么黑山?
那分明是王师!
因为关中所署的冀州牧壶寿,此时就在张燕军中。
换言之,袁曹联军是在与“汉廷”争夺冀州与兖州的控制权。
壶寿、张燕是王师,袁绍、曹操才是贼军。
只不过陈寿不好秉笔直言,要不然扣个“侮辱魏武、影射新朝”的大罪,可就小命不保了。
毕竟晋承魏祚,骂魏?
你怕是在骂晋得位不正吧!
所以,史官们起码的避讳,该有还是得有。
初平3年(192)春,袁曹联军又在内黄县(属冀州魏郡)大破张杨、于夫罗。
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魏书1武帝纪》
有趣之处,是《武帝纪》将胜利归功于曹操;
但《张杨传》却明确记载、此役是由袁绍大将鞠义为主力作战部队。
(袁)绍使将麴义追击(张杨、于夫罗)于邺南,破之。--《魏书8张杨传》
内黄县恰恰就在邺县以南,两县皆属魏郡。
可知此役是袁绍指挥,鞠义为先锋,曹操为偏师。
陈寿的“草蛇灰线”技法令人惊叹。
可见兖州、冀州的1系列军事行动,均是在袁绍的指挥下,曹操不过是麾下偏军。恰如《檄文》所言,曹操彼时之于袁绍、就是个“被以虎文、授以偏师”的鹰犬之才而已。
幕府(袁绍)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曹操)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奖蹙威柄,冀获秦师1克之报。--《为袁绍檄豫州》
曹操的东郡太守、兖州刺史皆为袁绍表奏。甚至连《魏书武帝纪》都无可避讳,只得秉笔直书。可见其“仆从军”的地位。
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魏书1武帝纪》
曹操因为早期官职皆是伪职,还曾遭到吕布轻视,被认为“皆绍擅署之职也”。
(吕)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英雄记》
于夫罗与张杨,早期是与袁绍合纵讨董的。在关中朝廷的策反之下,迅速倒向董卓,抗击袁绍。
袁绍上疏中自诩的“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说的就是此事。
建安元年,绍上书云:“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臣辄承制以议郎曹操权领兖州牧。”--《后汉书袁绍传》
只不过袁绍疏奏中的“黑山”,其实是指冀州牧壶寿。
只不过他不好直接写出自己的“逆举”,毕竟壶寿是被绍所杀。
在关东叛军的授意下,长安朝廷派入关东的兖州刺史金尚、也被曹操驱逐,最终竟投了袁术。
金尚,京兆人,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部,而太祖已临兖州,尚依袁术。--《典略》
曹操在袁绍集团的定位,是南部(即兖州)督军。
袁绍阵营的首任兖州督军应是东郡太守乔瑁。
瑁从父乔玄与曹操亲善;
其本人又是袁氏故吏,在充任东郡太守前,还曾做过1任兖州刺史。
是“镇抚南部”的最佳人选。
(乔)瑁字元伟,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英雄记》
只不过乔瑁死于关东军阀火并,被新任(兖州)刺史刘岱所杀,颇疑乔瑁亦参与拥立刘虞。
瑁死,袁曹便坐视刘岱败死黄巾之手(192),此即臧洪在《绝交书》中所言“袁绍串通黄巾”之事。
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加飞燕之属(指黑山)悉以受王命矣!--《魏书7臧洪传》
有趣之处,是揭露黑幕的大英雄臧洪,是曹操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