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任东郡太守。
所以,其人亦为袁绍所署。
初平年间的混乱状况,不仅是军阀彼此倾轧的问题;
最主要是陈寿限于时代,许多“敏感问题”无法秉笔直言,从而导致读史之人、当然还有度娘,产生了理解偏差。
这就是为什么《后汉书》记载的核心人物(冀州牧)壶寿、以及黑山“岁举孝廉”的线索,在《3国志》中居然完全缺载。
初平年间(190-193)河北的主要线索,即袁曹联军,对抗汉廷王师。
只不过,“王师”被蔑称为“黑山”而已。
至于张杨、于夫罗、袁绍、曹操、张燕诸人,不过是涉足其中的配角。
如果不厘清上述诸事,便无法理解“黑山”的真实含义。
张燕在接受招安、功名在身之后,怎么可能还自称“黑山贼”?
黑山之名,无疑是曹操为了掩饰“曾经对抗汉廷”的黑历史、而刻意沿袭的蔑称。
这也能侧面解释,为何“威镇河北、人众百万”的黑山张燕,在《魏书8》的本传之中,记载甚略,几乎1笔带过。
因为如果详细撰写,势必会提及“曹操臣事袁绍”的旧事,故讳之。
至于“士卒多叛、兵不满5百”的曹操,在袁绍胁夺冀州之后,1夜间具备了对抗王师(黑山)的力量,引兵南下,平定兖州东郡;又北上冀州魏郡,协助袁绍镇压于夫罗、张杨。
1切线索,均明确指向了袁曹的“君臣关系”。
在《魏书》中被陈寿刻意抹去的线索,在《后汉书》中均可找到。毕竟相比《后汉书袁绍传》(11000字),《魏书6袁绍传》(3700字)的篇幅只有前者的3分之1。
亦可见袁绍被抹黑到了何种地步。
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归焉。信矣。
呵呵,这里再次出现1个新的问题。
注意:李傕、郭汜不过粗鄙武夫耳,其2人焉有如此智计?
您品!您细品之!
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