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上(4 / 5)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411 字 11个月前

咱们看看,2夏侯行为的逻辑何在。

夏侯玄的生母是曹真姊妹,即曹爽之姑,因此夏侯玄于曹爽为外弟,即姑表兄弟。按理曹爽倒台,夏侯玄势必没有好下场。

玄,爽之姑子也。--《魏书夏侯玄传》

不过有趣的是,夏侯玄的亲妹夏侯徽,又曾是司马师的正室,因此他于司马师为内兄,即大舅子。

虽然夏侯徽早在青龙2年即死去,且《晋书》称其为司马师所鸩杀,不过彼时征兆未明(否则司马师必被好上纲上线、小事化大的曹叡处死)。

夏侯玄在名义上仍与司马氏有通家之好。

景怀夏侯皇后,讳徽,字媛容,沛国谯人也。父(夏侯)尚,魏征南大将军。--《晋书景怀皇后传》

同时,司马师1共有过3任正妻,分别是征南将军夏侯尚女(夏侯玄老妹儿)、镇北将军吴质女、泰山太守羊衟女。

不过吴氏与羊氏均无生育,只有夏侯氏有生育记载,且有5女,可知夫妻感情应该不错。

(夏侯)后无男,生5女。--《晋书景怀皇后传》

大概是对自己与司马氏的关系有信心,夏侯玄遂放弃反抗,束手就缚,回洛阳做了大鸿胪,成了高级政治吉祥物。

不过夏侯玄返回洛阳才发现:

司马懿彼时“年高德劭”(爱惜羽毛)、威望甚隆,或可容他不死;

但威望不及司马懿的司马师兄弟,则断断容不下自己。

(夏侯)玄叹曰:“士宗(许允字士宗),卿何不见事乎?此人(指司马懿)犹能以通家年少遇我,子元(司马师)、子上(司马昭)不吾容也。”--《魏氏春秋》

夏侯玄是征西将军兼雍凉都督,操持着关中的军政大权,他都甘愿束手就擒,那作为副官的其人族叔夏侯霸,自然更没有能力掀起风浪,因此索性弃官亡命,投奔蜀汉。

咱们再来看看夏侯玄与李丰、张缉的串联问题。

当然,事实证明,这纯属莫须有。

《魏书》称夏侯玄与李丰、张缉合谋,意图先杀司马师,再由夏侯玄出任大将军,振兴魏室。

然而在现存的大部分史料中,均难以见到夏侯玄与张缉、李丰合谋的直接证据。

陈寿在《魏书》中表示夏侯玄自始至终不知情,只是因为李丰“私心在玄”才遭到牵连。

中书令李丰虽宿为大将军司马景王所亲待,然私心在(夏侯)玄,遂结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谋欲以玄辅政。--《魏书夏侯玄传》

甚至连《晋书景帝纪》都称夏侯玄未参与谋划,此事纯系张、李托架所致。

天子与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宝贤等,谋以太常夏侯玄代帝(指司马师)辅政。--《晋书景帝纪》

夏侯玄参与谋反,只在狗贼王沈《魏书》中存在相关记载。

不过鉴于狗贼王沈毫无节操、党附司马氏,且擅长杜撰史料,“多为时讳,殊非实录”(见《史通正史篇》),因此其记载的可信度很成问题。

然而即使是王沈《魏书》,也只是表示夏侯玄事前知情,并未记载夏侯玄参与直接谋划。

(李)丰复密以告(夏侯)玄、(张)缉。缉遣子邈与丰相结,同谋起事。--王沈《魏书》

从出身来看,李丰、张缉谋划诛杀司马师,存在充分理由。

他们2人都是勋戚子弟,父辈均受过曹氏擢拔;

同时2人又都是曹氏姻亲,对魏室有较深的情感。

李丰是卫尉李义之子,李丰之子李韬又是曹叡女婿;

张缉是凉州刺史张既之子,张缉的女儿又是魏帝曹芳的皇后。

(李)丰自以身处机密,息(李)韬又以列侯给事中,尚齐长公主,有内外之重。--王沈《魏书》

(张)缉以中书郎稍迁东莞太守。嘉平中,女为(曹芳)皇后,征拜光禄大夫,位特进。--《魏书张既传-附传》

李、张2人,既累世受恩,又同皇族有椒房之亲。

彼时魏室有难,于情于理,他们都有充分动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量,此2君皆为忠臣义士。

反倒是夏侯玄,虽然也与曹氏存在血缘关系(其母是曹真姊妹),但表兄曹爽死后夏侯玄主动放弃抵抗,配合司马懿的征召,表现出了1定程度的顺服色彩。

父(夏侯)尚,魏征南大将军。母曹氏,魏德阳乡主。--《晋书后妃传》

夏侯玄回到洛阳之后,既不交结臣僚,也不蓄养姬妾;

其人阖门自守,与世无争,安分程度与昔日贾诩相似。

(夏侯)玄自从西还,不交人事,不蓄华妍。--《魏略》

(贾诩)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魏书贾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