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下(3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546 字 11个月前

--《晋书职官志》

中领军是中军系统的首脑,负责控制中垒、中坚、武卫3营与5校尉营。

5校尉营即东汉的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校尉,5校尉在东汉隶属北军系统(负责拱卫京师),在魏世则隶属中领军。

魏始置领军,主5校、中垒、武卫3营。--《宋书百官志》

中护军的职能相对单1,负责“主武官选举”。

可以将其视作配合中领军工作的辅助职务。

魏初因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宋书百官志》

骁骑、游击将军的情况更特殊,只被记载为“领营、功高者居之”,至于具体所领何营,则语焉不详。

可知其地位应低于领军与护军。

魏世置(骁骑将军)为内军,有营兵,高功者主之。先有司马、功曹、主簿,后省。--《宋书百官志》

赵旻本着拿来主义,将曹魏中军制照搬过来。

下1章咱们聊1聊庞德,本章介绍1下袁绍两大阵营由来及矛盾。

袁绍军队,源流混杂,有自己的亲旧肺腑,也有从原冀州刺史韩馥处收拢的新人。

旧人系:许攸(谋废灵帝)、淳于琼(与袁绍同为西园8校尉)、曹操(西园8校尉,后叛变)、逄纪(袁绍旧人)、臧洪(他才是关东盟主,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韩馥系:田丰、审配、辛评、辛毗、沮授、郭图、张郃、麴义。

其中,韩馥系还分为河北系、颖川系两大派系。

河北系:主要是在韩馥时代(189-191)没能得到重用的大族代表。诸如审配、田丰、沮授等人。

(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袁绍起义……以为别驾。--《先贤行状》

(审)配字正南,魏郡人。袁绍领冀州,委以腹心之任,以为治中、别驾,并总幕府。--《先贤行状》

沮授,(巨鹿)广平(县)人。仕州别驾,举茂才……袁绍得冀州,又辟焉。--《献帝纪》

颖川系:

主要是韩馥出任冀州刺史(189-191)时从老家招募的乡亲。比如荀氏族人,便是在此期间被韩馥招募至冀州。

冀州牧同郡(指颍川)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荀)彧独将宗族至冀州。--《魏书荀彧传》

理由很简单,因为韩馥本人即出自颍川。

(韩)馥字文节,颍川人。--《英雄记》

在汉末“3互法”的限制下,任官需要避开原籍,因此刺史、牧、守往往会寻求“乡亲”的帮助。

举例而言,徐州刺史陶谦(籍贯扬州丹阳),麾下充斥着丹阳人(笮融、许耽、章诳)。益州牧刘焉,重用东州人(3辅、汝南及荆州南阳),是因为刘焉本人出身荆州江夏。

概而言之,即“任人唯亲”。

出身不明者:颜良、文丑、高览、蒋奇、孟岱、耿苞、朱灵

颜、文2人应是袁绍赴渤海是征召的旧部,前文有提及;

蒋奇与淳于琼同为押粮官,孟岱代替审配守邺城,大概率也是袁绍旧部;

耿苞劝袁绍称帝,因揣摩错误领导心思,被袁绍嘁哩喀喳;

朱灵替袁绍攻公孙瓒,被曹老板强行截留(狗贼王沈胡说8道,诸君不要相信),并因此丢了全家性命,其人也是袁绍旧部。

高览极可能与张郃类似,同为韩馥系。

能够看出,袁绍旧人规模有限,原因与曹操相似。

袁绍当年(189)得罪董卓,出奔渤海,身边不可能带许多心腹部曲,其本人出身豫州汝南,客居渤海,且不足1年便应征酸枣联军(190);

曹操则惨得多,曹操同族被曹操连累得不轻。

袁绍系大将,大部分是从韩馥系收编的冀州旧部,以及入邺之前身边的亲随旧人。

按照地域划分,显而易见,袁绍麾下这复杂的人员构成,其实只有两派:河北派和河南派。

这便导致,河南派袁绍对待集团内斗其实存在明显的立场倾向,即扶持河南士,限制河北士。

前文已经提及原因:3互法!

因为袁绍本人,便出身于中原地区的汝南。

“3互法”即任官避籍制度的存在,是袁绍集团内部派系分化的核心原因。

这亦是汉末诸军阀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任官避籍,便会导致“流人”统治“土人”,而外来的“流人”为了巩固自身权势,势必会引入自己的亲近势力,或为同族、或为同乡,或为同窗、同好、同僚,从而进1步激化双方矛盾。

从结果来看,袁绍在整合本地与外来势力方面做得其实相当不错。

至少在他生前,河南、河北两大集团的斗争始终维持在1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即使出现小规模流血事件